被SAP、IBM、微软盯上的流程挖掘,能长出中国独角兽吗?| 36氪新风向( 四 )

被SAP、IBM、微软盯上的流程挖掘,能长出中国独角兽吗?| 36氪新风向
文章图片
成为Celonis , 国内厂商还需跨过几座大山?越是初创公司扎堆时 , 越需要理性看待 。 诚如上文所言 , Celonis作为一家德国的公司 , 截至现在已经发展11年 。 Celonis做好流程挖掘 , 有几个关键点:学术上 , 流程挖掘学科已经具备丰富的理论和人才基础;甲方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 , 数据基础较好;第三方IT系统标准化程度较高;行业数据量足够 。 换算到国内 , 厂商想要做好流程挖掘 , 至少需要三个重要能力:技术能力、客户基础、行业Know-How 。 之所以这三点是重要的能力 , 与当前流程挖掘行业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难题相关 。 4.1客户基础:业务流程长和数字化基础好是两个最核心的条件如果要总结现阶段国内流程挖掘厂商适合的客户 , 那么 , 业务流程长和数字化基础好是两个最核心的条件 。 由于流程挖掘是解决复杂流程中的旁逸斜出 , 这就限定了客户必须是有复杂、长链流程的大企业 。 业务流程越长 , 流程中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高 , 意味着流程挖掘的价值更容易被体现 。 而数字化基础好的企业 , 更重视数据对业务的指导作用 , 也有足够的数据供流程挖掘落地 。 两个条件叠加 , 让流程挖掘的目标客户变得极少 , 目标客户会是金融、运营商和能源行业中的大型国央企 , 以及互联网、智能制造行业的头部公司 。 在目标客户已经并不多的情况下 , 这其中很多公司 , 短期内也并不是优质的客户 , 因为流程挖掘的前提是要有流程和偏差的流程 , 而一些企业 , 尤其是实体企业 , 目前流程并不清晰 , 更需要流程规划 , 而非纠错 。 “流程挖掘首先得有系统 , 然后要有高质量的数据 , 接下来才能去挖掘流程 。 现在不是所有企业都到了这一步 。 ”某车企CIO也认为目前的流程挖掘土壤并不够成熟 。 而客户对于流程挖掘的概念理解也正处在早期阶段 。 流程挖掘概念新颖 , 其形态和BI类似 , 所描绘的结果又同前几年中台厂商所提出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 现在又与RPA等其他技术形态联动 , 这都让客户对流程挖掘本身变得更加困惑 。 国内某安防企业正在进行流程挖掘选型 , 相关负责人告诉36氪 , 流程挖掘跟BI究竟有什么区别 , 是他们目前的疑惑之一 。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刘聪提到 , 根据Gartner预测 , 到2025年 , 全球流程挖掘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亿美元 , 中国流程挖掘的市场规模大约在5亿美金(约合30亿人民币) 。 另一方面 , 从创业公司的服务能力来看 , 国内相关厂商成立时间不足三年 , 并不具备服务大型客户的能力 。 一般而言 , 服务大客户需要具备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经验 , 因此初创公司从中小客户切入会更容易 。 也就是说 , 现在的流程挖掘市场土壤 , 对创业公司来说还需要深耕和拓展 。 4.2成为1.0时代的Celonis:技术能力仍需提升1.0时代的Celonis , 单纯提供流程挖掘功能 , 目标是帮助企业精准重现各个业务流程 。 这种通过系统数据得到的 , 精确实时的X光机效果 , 是Celonis早前最具特色的地方 。 这亦是被众多角色认可的观点 。 36氪了解到 , 此前有一些长期使用BI类产品的甲方 , 也正因看重流程挖掘对企业业务流程细致、精准地重现效果 , 从而产生了解兴趣 。 “之前没有产品能把流程精准地重现 , 这也流程挖掘和BI类产品的本质差异 。 ”一位长期关注业务和IT结合的负责人直接表示 。 而想达到精准的X光机效果 , 需要厂商将技术能力和行业Know-How协同起来发挥效力 。 其中 , 流程挖掘所需的技术能力 , 成为了第一道必须跨过的门槛 。 从产品实现出发 , 流程挖掘通过定向采集、清洗企业各个IT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日志 , 可视化地还原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流 。 这里一般蕴藏着几个步骤:数据导入、数据处理、流程建模和发现、洞见(合规性检查) 。 走完这几个环节 , X光机的部分就大致完成了 。 这个过程主要包含数据采集抽取、数据处理、可视化、针对性算法几个必备技术点 。 首先 , 数据采集是第一步 , 厂商需要对接通过不同的IT系统 , 提取相关日志数据 。 之后 , 来到数据分析及分析前的准备环节 , 这里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地数据清洗工作 。 接下来 , 厂商还需将日志信息转化为真实的流程模型 。 有了这一步 , 用来验证现实行为是否遵循流程规范的“合规性检查” , 才可能落地 。 X光机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显现 。 在不少从业者眼中 , 流程挖掘的技术难点分布以上各个步骤:第一 , 在数据采集和抽取的步骤里 , 流程挖掘产品需要和不同的系统逐个对接 。 然而 , 各个系统的架构和操作方式也有所差异 , 厂商的技术能力会影响数据提取的效率和精准度 。 另外 , 在数据处理环节 , 数据的清洗、转换、加载向来是一个苦活累活——在传统数据处理流程中 , 将数据从数据源头取出 , 再到进入数据仓库中的中间步骤是ETL , 这一过程动辄花费几周到上月时间 。 对需要对接各个异构系统的流程挖掘来说更是如此 , 其中各种日志数据的聚合和分析需要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 并且 , 流程挖掘的数据对接自企业各个业务系统 。 如果做大企业、长业务流程的挖掘工作 , 厂商需处理的数据量之大超乎想象 。 36氪了解到 , 有制造类企业客户每天产生的、用以画流程图的数据就在数千万行级别 。 而厂商需要将这些数据灌入做分析 , 并尽量快速地反馈结果 。 再者 , 在流程的发现、还原、合规性检查等环节 , 需要流程挖掘算法支持 。 36氪了解到 , 这些专用算法可以保证流程挖掘的精准和高效 。 凡得CEO海广跃表示 , 流程挖掘里有几百种相关的算法 , 可以覆盖流程还原、一致性检查、预测等各个环节 , 各个环节的算法使用 , 会影响到流程发现的便利、精准程度 。 这样的实现原理 , 让流程挖掘厂商和他们的投资机构持续强调 , 流程挖掘具备很高的技术门槛 。 事实上 , Celonis也曾因技术底蕴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 在数据的连接环节 , Celonis开发了专门针对数据提取的连接器 , 并从和SAP的连接开始 , 一路拓展到各种系统 。 有资料显示 , Uber就曾因Celonis的数据提取功能较为完备 , 在和另一家流程挖掘公司Signavio(后被SAP收购)的对比中 , 优先选择了Celonis 。 36氪通过浏览Celonis官网发现 , 当前其已有100多个连接器 。 而且Celonis视频中还介绍 , 如果客户需要连接还没有现成连接器的系统 , 那么也可以使用Celonis的工具创建连接器 。 而且 , 这一连接器的功能不仅包括数据抽取 , 还包括能帮客户提效数据处理的转换功能 。 “Celonis在系统打通上做的非常好 , 基本上我们只要提交申请 , 再使用插件就可以对接到各种系统 。 ”有使用过Celonis产品的咨询公司人员告诉36氪 。 另外 , Celonis还打造了自己的查询语言PQL和内存数据库SaolaDB 。 内存数据库是Celonis持续选择的技术路线 。 早前 , 其和SAP的合作就始于后者的内存数据库HANA 。 按逻辑推断 , 内存数据库一般在查询速度上会快很多 , 风险则是断电后数据有可能丢失 , 因此多被用来缓存数据 , 加速数据查询 。 换句话说 , 内存数据库查询快速的特点 , 可以和流程挖掘这类需要和客户强交互、快反馈的工具形成匹配 。 另在运行数据库时 , 用户也需要使用查询语言才能通过数据库返回自己所需要的结果 。 而Celonis的PQL语言则基于SQL进行调整 , 是专门针对流程挖掘所开发的查询语言 。 它和内存数据库结合 , 可以在流程发现、一致性检查、预测等方面达到快速、实时的效果 。 在算法层面 , 刘聪告诉36氪 , 基于重演的合规性检查的算法在2004年于学术界出现 。 2016年左右 , Celonis开始尝试加入此类算法 , 并于2018年正式商用 。 虽然这样的进展也不算快 , 但中国直到2019年才有零星的流程挖掘公司诞生 , 这意味着至少在实操层面 , 海内外对算法的使用差距依然存在 。 技术差距带来的影响也很直接 。 上述咨询公司人员告诉36氪 , 其在使用其他公司的产品时 , 曾在加载环节遇到页面只显示“error”字样 , 无法呈现流程结果的问题 。 面对这一情形 , 他只能在几轮毫无结果的排查后 , 最终把所有数据重新整理、导入 , 再进行尝试 。 “能不能显示出来全靠运气 。 ”其评价道 。 相比之下 , 他感到Celonis在这方面提供了更完备的措施:“如果实在加载不出来 , 可以使用强制重启功能 , 100%有效 。 ”如今再回溯 , 这位咨询人士认为 , 这种问题大概率和厂商的底层技术能力不足有关 。 前文提及 , 由于涉及对大量数据的处理 , 流程挖掘对数据库及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 在全球范围内 , 用来解决实时数据处理需求的流式数据处理技术 , 也属于相对前沿的探索 。 然而如今 , 流程挖掘的客户显然已对这一产品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高要求 , 这让不少厂商感到压力 。 “之前 , 一家国际头部制造类厂商的数据已经达到200多亿行 。 ”索强介绍 。 他接着告诉36氪 , 有国际知名自动化厂商曾前去协商合作 , 但最终却发现自身的产品无力承载这么多数据 。 “它的数据库在这类客户面前 , 什么都不是 。 ”索强评价道 , “目前全球只有Celonis有这个能力” 。 回看国内 , 刘聪在了解多家流程挖掘公司的产品后告诉36氪 , 他觉得国内产品虽在日志收集、流程可视化等功能上和Celonis存在一定差距 , 但更深的gap还在于下一个阶段 , 即发现洞见、帮助企业进行实时管理等 。 在这些方面 , 国内企业目前还会出现功能不全、查找不精准、预测不了的情况 。 “当前国内产品和Celonis的差距至少在5、6年左右 。 ”刘聪表示 。 技术是Celonis的核心壁垒之一 , 国内厂商当前也大体认同这一观点 。 不少国内公司也正持续补足技术能力 , 我们将在第五节介绍这些情况 。 4.3产品价值的进阶:对Know-How的深层考验谈及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 如今流程挖掘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RPA厂商常强调 , 自身的自动化产品更加完善 , 能让客户享受到更直接的调整流程体验 。 事实上 , 推动企业流程修订 , 并辅以RPA等工具持续运营流程 , 是2.0时代的Celonis在做的事 。 前文提及 , 2020年Celonis收购自动化厂商Integromat时 , 同时上线了EMS执行管理系统 , 正式开启了2.0时代 。 具体来看 , 这个执行管理系统提供的进阶功能包括 , 帮客户监控核心业务KPI , 并基于KPI的变化 , 为其提供业界最佳实践参考 。 同时通过X光机的功能 , 拆解业务流程影响业务KPI变化的原因 , 并根据原因给客户提供工具(如各类应用或者RPA) , 帮助完成自动化的业务调整 。 索强评价EMS是一套让企业CEO、CFO用起来“非常爽”的方案 。 日常中 , Celonis的客户会打开相应看板 , 根据算法的推荐在看板内领取优化任务 , 再通过自动化的脚本进行流程优化 , 在有参照、有工具的条件下实现对企业流程的持续运营 。 抽丝剥茧地去看 , 从1.0时代的纯流程挖掘工具 , 再到2.0时代的EMS平台 , Celonis完成进阶的核心能力包括:熟悉并拆解影响企业KPI的因素、了解同行业同场景的优化方案 , 和提供及时快速多样的流程监测和运营手段 。 在这其中 , 及时快速的反应和丰富的推荐依然需要算法、PQL语言和内存数据库等技术的协力 。 剩下的KPI拆解、分析根因、给出优化参照等能力 , 深植于业务经验更多 。 索强同样拆分了Celonis成功打造EMS的关键点 。 “EMS的核心是什么?首先是最佳实践、也就是标准 。 如果厂商没有提供这些标准的能力 , 根本不要去谈EMS 。 ”他说 。 原因也很简单 , 最佳实践需要长期客户案例的积累才能化为厂商的能力 , “没有庞大的、通过很多客户案例积累出的数据库 , 你根本没法做这件事 。 ”他认为 。 这或许也是Celonis在创业的第10年 , 才姗姗推出EMS的一个重要原因 。 当下 , 国内的流程挖掘厂商显然还走在打磨流程挖掘功能 , 并积累业务经验的过程中 。 一般状况下 , 厂商需要具备两种业务经验 , 一种是对企业决策层职责的理解力 , 另一种是对细分行业业务场景的熟悉度 。 能精准梳理大企业决策层的痛点 , 正是第一种业务经验的体现 。 比如海广跃告诉36氪 , 其早前曾任思科高级副总裁 , 如今也兼任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 。 在他的主导下 , 凡得团队会参照国资委对国央企的一万多个考核指标 , 梳理出大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六大指标 , 从而做出当前聚焦财务、供应链和ESG某些细分场景的决定 。 行业纵深层面 , 凡得也向36氪介绍 , 其在推进汽车生产线场景时 , 需要从流程角度管理喷头喷漆的波动 , 和工人的三班倒工作效率等 , 这些场景都需要具备一定行业理解力 。 反之 , 如果厂商对行业认知匮乏 , 甚至可能产生在基础的数据对接环节 , 漏接某个重要系统数据的差错 。 “这类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现 。 ”一位甲方负责人也表示认同 。 回看国内 , 36氪通过对本土流程挖掘公司的梳理 , 发现大家虽已产生做全科医院还是专科医院的分野 , 但这一差异的出现 , 其实源于不同公司对通用型和纵深型模式的认知 。 然而现实情况是 , 对流程挖掘这种和业务流强耦合的产品来说 , 不论是通用型还是纵深型 , 都需要具备比其他软件产品更深的业务认知 , 不太能轻易成为纯工具类产品 。 如今 , 各家初创企业无疑还处于积累客户、加深业务认知的开拓期 , 要在1.0版本的基础上进阶成为2.0版本的Celonis , 依然任重道远 。 显然 , 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 “如果要看竞争对手 , 纯技术提供商先不考虑 , 假如ERP咨询实施厂商 , 这种具备很多客户经验的公司入局 , 可能会更有竞争力 。 ”熵评科技如此猜测行业的“假想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