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阿里一脚踏进缓冲区

阿里巴巴|阿里一脚踏进缓冲区



新眸大商业组作品
作者|阮雪
编辑|桑明强
低于预期、增速放缓成为了阿里现在的关键词 。
二月末发布的2022财年三季报中 , 阿里实现营收2425.8亿元 , 同比增长10% , 创下自2014年美国上市以来增速最低纪录 。 根据财报 , 对阿里三季度贡献最大的3个业务分别是中国商业、云计算和国际商业 , 但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缓 , 分别为7%、20%和18% 。 其中 , 由天猫、淘宝广告费和佣金构成的客户管理收入 , 作为阿里核心收入来源出现了首次下滑 。
告别高增长时代 , 已经成了国内老牌互联网公司的新常态 。 一面是传统优势业务盘被后来者蚕食 , 另一面是新兴业务营收增长乏力 , 在变化的过程中 , 减慢或减弱 , 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命运 , 阿里也不例外 。
阿里方面将业绩下滑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大环境的不乐观以及竞争对手的挤压 , 但外界对这个解释似乎并不买账 , 作为老牌互联网巨头 , 外界需要阿里拿出一个新故事 , 但无论是对第二增长曲线的追寻 , 还是多引擎战略的制定 , 阿里的焦虑最终被定格在财报数字上 , 而后又反映到股价回购的动作上 。
不谈当下增长焦虑 , 张勇把答案放在了未来 , “为长期增长打基础” , 把踏进缓冲带的阿里 , 当作是一个新的起点 , 增长质量越过了增长速度被放在了首位 , 新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
理想中的多元化多元化构成了阿里新故事的脉络 。
根据财报显示 , 阿里再次调整了业务架构 , 主要由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云业务、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等构成 。 和之前相比 , 变化其实并不算大 , 清晰的划分 , 阿里多引擎的新战略已经浮出水面 。
中国零售和中国批发被合并到中国商业中 , 电商作为核心业务的基本盘没变;跨境零售和跨境批发被合并到国际商业 , 包括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 , 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 , 阿里出海成了引擎中的一部分 , 至于新增的本地生活 , 是近场电商的代表 , 和负责下沉市场的淘特一起 , 并入了阿里的新增量 。
在张勇的设想中 , 阿里电商模式的多元化应该体现在远场、近场的履约系统在经过集成设计后提供的消费体验 。 在分层设计下 , 盒马、大润发、饿了么、天猫超市、淘菜菜等实现线上线下结合 , 远场近场结合 。 但是 , 这种理想型的错位版图 , 少不了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联动 , 也逃不开流量逻辑 。
只是 , 互联网存量时代的到来 , 让增量再次成了“奢侈品” , 淘特和多多买菜留下想象空间的 , 只剩生鲜和快消品这种相对较低的电商渗透率 , 对比渗透率已经达到30%-40%的电子和服装行业 , 这才让它们成为阿里电商的新锚点 。
Q3财报中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
阿里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AAC达到9.79亿 , 其中 , 环比上一季度增长的2600万用户 , 主要来自于淘特、淘菜菜等创新业务 。
由他们带来的新增数字后面 , 也有一个问号 , 这两块业务能否再现淘系在平台电商的绝对性优势 , 依然处于未知状态 , 淘特面对的竞争对手有拼多多、京喜 , 实现大面积突破并不容易;多多买菜所覆盖的社区团购、日用品的竞争也相对白热化 , 甚至看不到赢家 。
从领跑变成了赛跑 , 这样的情况也浮现在阿里平台电商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