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英诺特:出海、上市,下一个九安医疗诞生?

疫情|英诺特:出海、上市,下一个九安医疗诞生?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健道,作者|张羽岐,编辑|昝立永
新冠疫情两年后,又一家POCT(即时检测)公司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2022年2月16日,科创板通过了北京英诺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诺特”)的首发申请。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其成员之一的叶金保(实际控股人之一叶逢光父亲)由钢铁行业起家,转而向生物医药产业进军。公司此前15年不温不火,直到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英诺特异军突起,营收倍增,成为新冠检测试剂的王牌之一。
从2019年到2020年,英诺特主营收入由1.3亿上升至10.33亿,增幅接近7倍,且2019年,整个营收产品布局中,呼吸道产品占89.6%,而进入疫情的第一年(2020年),新冠检测产品就占主营收入的88.72%,也意味着它高度与新冠疫情捆绑。
疫情|英诺特:出海、上市,下一个九安医疗诞生?
文章插图
与新冠绑定,英诺特不是唯一一家。
在此之前的2021年11月8日,九安医疗(002432.SZ)在官网发布了新冠检测试剂盒获得美国FDA的应急使用授权(EUA)的通告后,“静止”8年的股价直线上升。从2021年10月29日最低的5.8元到2022年1月18日最高触摸88.88元,九安医疗两个半月累计涨幅超过14倍。
尽管九安医疗的海外订单还在持续,但围绕它的“妖股”传闻从未远去,激辩也从未减少。
英诺特也如此,出海、上市,连科创板问询都在反复追问一个问题,“新冠结束之后,你怎么办?”成为下一个九安医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站在风口是绝佳的时机,但未必是好事,而一家公司想要活得久,如何具有可持续性,或许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矛盾:2020年的“喝彩”与2021年的“重磅一击”2020年之前,仅有221人的英诺特还只能算一个小微企业,一年的毛利到2018年只能拿到6309万人民币,但到了2020年英诺特有了名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审批,英诺特的新冠产品获得国内首批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注册证,而新冠疫情在当时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快速蔓延,市场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仅2020年一年,英诺特全年毛利达9.2亿,其中新冠产品达8.3亿,占总量的89.41%,在总毛利上,相比于2019年翻了近9倍。
疫情|英诺特:出海、上市,下一个九安医疗诞生?
文章插图
相关从业人士表示,在国内外疫情的催化下,英诺特适时发展,包括我们看到如九安医疗(002432.SZ)、东方生物(688298.SH)、万孚生物(300482.SZ)等,通过在海外大量的订单走量,形成自己的规模化生产。
然而,进入2021年,英诺特可谓是踩着冰刀跳舞。疫苗、特效药相继问世,群体免疫屏障逐渐建立,疫情进入了新时期。
整个2021年,其营收预计下滑68.18%-70.11% ,归母净利润下滑79.88%-81.63%。
那么,英诺特的出路在哪?如果持续性的依赖新冠检测产品,上市之后英诺特当如何是好?
02 转型:如何与新冠解绑?如何与新冠解绑成为英诺特等众多企业转型的关键问题。
某行业资深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首先,POCT(即时检测)这个行业门槛并不高,资金投入相较于其他的医药板块可谓是低层级的一批,只需要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就可以把整个技术建造成型。打个比方说,一台给样仪、一台切割机,加上人工组装的成本以及国内充足的原料药,整个技术路线就基本组合成功了,这也是疫情期间众多企业“一夜”之间向新冠检测领域转型的重要原因。
技术门栏低、资金花费少,确实是POCT这门生意的优势之处,但侧面也体现出,其实国内的POCT还处于一个较为初期的阶段,一旦疫情过去,现有的大规模产能就成了一堆“废品”,折价也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