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理平|智能生物识别技术:从身份识别到身体操控

顾理平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目
一、身份识别:开启数字化生存之门
顾理平|智能生物识别技术:从身份识别到身体操控】二、从意识到行为的身体操控
三、拥抱还是拒绝:智能时代的生存之感
顾理平|智能生物识别技术:从身份识别到身体操控
文章图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 , 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身份识别技术 。 智能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对生命体指纹、声纹、虹膜等生物特征信息的分析比对 , 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身份识别 , 并在社会治理和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基于生命体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等特征 , 被智能生物技术识别的生物特征信息一旦处置不当 , 会导致无法救济的困境 。 文章通过对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操控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分析 , 探寻平衡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与公民隐私保护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路径 。
顾理平|智能生物识别技术:从身份识别到身体操控
文章图片
身份识别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础 , 在熟人社会 , 则是不同成员彼此交往和分工合作的基础 。 费孝通先生认为人们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 , 西方社会“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 , 每个人结上这架子 , 而互相发生关联” 。 而中国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 即形成所谓的“差序格局” 。 其实 , 无论是“架子”还是“差序格局” , 人们在交往开始时彼此之间必须有某种身份认知 。 即使是团体中素不相识的人 , 也应该知道对方在团体中的地位和工作角色 。 数字化生存时代 , 即使是网络中的匿名交往对象 , 个体对对方的身份也会存在身份认知——一个倾听者或交流者 。 就微观个体活动而言 , 加入或接纳加入者发生社会关系需要身份识别;就宏观社会治理而言 , 社会有序运行必须进行不同方式的身份识别 。 可供识别不同个体的符号多种多样 , 而生物特征在所有符号中最具基础性、根本性 。 从隐私保护的视角看 , 生物特征亦是公民的核心隐私 。
一、身份识别:开启数字化生存之门
唯一性:生物特征的核心价值
生命体的生物特征体现的是个人的生物符号而非社会符号 。 在传统的身份识别过程中 , 社会符号(如身份证、工作证、单位证明等)是个人身份识别最为实用和流行的符号 , 这些符号从理论上讲具有唯一性 , 例如 , 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份证号码 , 或者说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对应一个社会成员 。 但是 , 故意伪造或失误却会造成这种唯一性的丢失 。 生物符号则完全不同 , 它是由生命体的生理特征(指纹、声纹、人脸、虹膜、热谱图、静脉、体味等)或行为特征(如声音、打字的速率、步态等)构成 , 很难丢失或伪造 , 具有典型的唯一性 。 不同生命体的生物特征是把彼此区分开来的标志 。 每一个生命体的生物特征相对有限 , 一旦提供可供智能生物识别技术识别的特征(信息) , 则意味着提供了身份识别的永久信息 , 这同时也就意味个人的身份会被永久识别 。
讨论生物特征保护的终极意义在于对人类尊严的维护 。 生物特征的独特性保证了生命体自身独特性的存在 , 但这种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个体会习惯于孤独 。 恰恰相反 ,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生命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特征 , 通过社会性的交往过程 , 个人的尊严价值得到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有些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 , 人类相互之间形成的连接是保证物种生存的关键所在 。 ”“人类生存的状态与人际互动关系的质量紧密相关 , 每个人只有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生活 , 才能获得更多健康成长的机会 , 并且让自我的生命能量不断得到壮大 。 ”这就意味着 , 生命体获得尊严的状况 , 与生命体的能量壮大和生存状态紧密相关 。 所以 , 我们经常把“过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每个生命体在提供供智能生物识别技术识别的任何一次生物特征隐私信息时 , 都是一次高度信任的输出 , 同时期待着对方能严格守护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