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币|互联网告别流量时代

天秤币|互联网告别流量时代

文章图片

天秤币|互联网告别流量时代

毫无疑问 , 2021年是互联网的分水岭 。
资本市场的表现就是这个分水岭的真实写照:2021年春节前 , 互联网企业大多昂首上涨 , 似乎追上“FAANG”不是梦;但在2021年春节后 , 互联网开始萎靡不振 , 就连巨头们的股价也大多被腰斩 。
这其中固然有监管影响 , 但如果说监管是互联网股价暴跌的根本原因 , 倒也未必 。 说白了 , 还是互联网自身的逻辑出现了问题:流量到顶了 。
随着流量到顶 , 用户增速逐渐消失 。 原有流量推动营收增长的逻辑遭遇挑战 , 也使得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增速大多不及预期 。
营收不及预期的本质原因在于流量生意不好做了 。 如今 , 巨头想要维持一个较高的营收增速 , 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投入 。
显然 , 互联网巨头们也意识到这一点 。 从它们裁撤边缘部门以及调整组织架构等一系列的发力动作看 , 互联网企业也在由高增长转向到高质量增长 。
/ 01 /
“流量为王”的逻辑变了
从过去看 , “流量为王”是互联网竞争的一条铁律 。
原因也不难理解 , 互联网公司的生意主要建立在流量变现基础上 。 不考虑不同商业领域的差异 , 在同一领域内 , 流量越多 , 变现效率越高 。 比如 , 抖音和快手日活大概有两倍差距 , 但双方营收差距超过4倍 。
同一领域 , 流量越多 , 变现越强的现象也不难理解 。 互联网的生意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 。 即 , 各种资源都会向头部平台集中 , 使之具备更高的变现水平 。 此外 , 头部平台建立起流量优势后 , 也会增加变现手段 , 提高变现效率 。 由此 ,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营收共荣共生 。
也正是如此 , 过去巨头们总是千方百计圈流量 , 把用户留在自家平台上 。 淘宝先后屏蔽百度、微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 但观察互联网的近期动作 , 不难发现趋势变了 , 互联网公司似乎不再那么看重自有流量 。
典型代表是美团和快手的互联互通 , 巨头开始借助巨头的流量做业务了 。 在业务层面 , 两者的合作也可谓双赢 。
美团既可以通过快手的短视频流量向自身业务导流 , 还能抵御字节跳动对本地团购领域的进攻 。 而对于快手来说 , 快手的发展阶段已经由用户增长期进入到商业变现期 , 引入更多的变现手段 , 提高变现空间是必由之路 , 但如今互联网竞争激烈 , 此时与美团合作进入到本地生活领域 , 也是一种低成本的业务拓展方式 。
当然 , 平台的互通 , 很容易让人想到是监管因素在起作用 。 说监管对平台互通的举措没有影响那是瞎话 , 但要说监管是平台互通的根本原因 , 同样是误解 。
核心原因 , 还是在于互联网的流量生意不好做了 。 说白了 , 就是平台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 , 但用户给平台带来的回报却越来越少 。
获客成本方面 , 在以往的流量增长阶段 , 即使平台不拉新 , 多少也会有些自然流量 , 但流量到顶后 , 平台之间成了零和博弈 , 竞争由增量圈地变成了存量抢地 。 由此 , 流量成本也从接近免费到动辄上百元 。
但真金白银买来的流量 , 创造的收入却在减少 。 体现在互联网巨头的财报上 , 三季度 , 由于巨头的营销拉新 , 公司用户增长大多中规中矩 , 但相应的收入表现并不好 。
下图的营收增速并不能直观反映 , 还要具体分析 。 阿里营收增速虽然接近29% , 但其增长很大程度上由收购并表带动 , 其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增速只有3% , 拼多多50%的营收增速看似不低 ,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2020年同期 , 拼多多营收增速超过100% , 而腾讯营收增速也创造了近15年以来的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