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化三属性 实体化教育

在研究学校教育制度时,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发展有三个阶段: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趋向于定型化的正规教育,即物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的开端源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出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制度的形成 。随着教育的发展,非制度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倡导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 。”库姆斯等人倡导的非正规教育理念和伊里奇倡导的非学校教育理念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想的代表 。这三种形式也是可以追溯到教育形式的教育理论 。
【实体化三属性 实体化教育】教育形态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体系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态,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形式 。按照教育制度本身的标准,教育形式可以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那为什么说有三个阶段呢?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学或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系统论还没有形成,我们就会用“以前”来表示它还没有到来 。然而,我们所说的前制度化教育,就教育形式而言,其实属于非制度化教育的范畴 。那么,我们今天就可以更多地了解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的教育 。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融合,没有脱离日常生产或生活 。它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制度及其制度化行为 。人类学校诞生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在人类学校已经形成高度复杂网络的今天,非制度化教育依然存在,但它在个体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非常有限 。
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教育演变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者、机构及其运行系统构成的教育形式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式 。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 。今天讨论的各种“教育”和“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指这种制度化的教育 。
然而,与非制度化教育相比,制度化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引起了思想家的批评,其中一些批评非常激烈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运动倡导者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指出,近代人类建立的以“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制度,普遍具有“压迫性”、“同质性”和“破坏性”,阻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感,导致许多人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法宝 。盲目追求非制度化教育好吗?关于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观点和批评,我们应该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给人类教育带来的利与弊 。我们需要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来帮助受教育者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但考虑到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潮,我们认为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使受教育者实现他们的价值 。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分为两种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