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下午茶第三期沙龙实录|掘金建筑产业,探索数字化场景的破局之道 | 地产( 六 )


马丁男:我觉得首先是大家如何去看待人工智能在设计环节中扮演的角色。其实算法本质上还是基于输入条件去完成一种目的,无论是强逻辑算法驱动,还是通过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从条件到结果的输出,并不能形成所谓真正的“意识”。
以前有媒体做过行业的不可替代性报告,我们设计师的不可替代性排名是很高的。因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是需要不断进行综合判断的运筹决策,各环节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对于设计师而言,面对新科技,一定是需要强强联合去找到各自真正的优势点。比如在一些有明确逻辑的场景上,将重复性或强计算性工作进行工具化替代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我觉得其实要求是变得更高了。未来即将涌现的各类工具,它们一定会把精细数据分析或者重复性计算、标准化输出这些劳动替代掉,当这些东西褪去了,设计师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是抽象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还是统筹决策能力?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回到一个把控全局的角色,而这也正是建筑师这一职业身份的初始内涵。
主持人:好的,谢谢。其实在建筑领域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碳中和,然后下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碳中宝王总,其实碳中宝一直在做一些碳中和、碳金融相结合的一些探索。然后在建筑碳中和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如何发挥作用,充分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呢?
王翰元: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交叉行业的问题。如果将碳中和称为一个新兴行业的话,确实也是刚起步。然后金融与此有什么关系?我会从几个角度来看,一个是有什么关系?一个是我们做什么?还有一个是未来可能有哪些方向值得去探索的。
我们在建筑行业接触的客户,以公共建筑为主,比如商场,还有少量大体量的基建。他们关注的点,一个和政策要求与可能的影响与执行有关,比如今年4月1号公共建筑要强制做碳计算,包括运营也是很大一部分。
分享一些案例,我在中国香港也待了7年的时间,香港的地产企业多以家族式为主,历史都不短,很多的企业今天其实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开发商的角色,有一些我们接触的老牌地产企业其实很有互联网思维。这一类客户现在也到了管理交替期,新一代的管理者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要比老一辈的企业家更敏感,可能也和他们受到的教育熏陶有关系。
还有一点,有时候我们接触跟楼宇有关的客户,甲方不一定是建筑行业的,还有是金融行业的,比如全国多家网点的银行。那这些行业在做碳合规的时候是和建筑分不开的。在具体做的时候,以摸家底为基础,在做碳计算的时候是非常依托于建筑数字化能力本身。然后现在就很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参差不齐,总体是有很多提升空间的。
第二个角度我们做什么?碳中宝在建筑这块也随着客户一起成长打磨产品,定位在SaaS端,希望更快速和简单地把平台碳排放计算出来,方便高层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碳排放路线与规划。不同的行业,不同甲方她对接的部分是不一样的,也很考验我们怎么把业务抽象成SaaS平台。那现在我们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有大量的咨询工作在做,服务主要是以境内和香港为主的一些地产客户。
第三个谈到与金额有什么关系?其实碳中和到最后除了合规以外,它也是一个新增长,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块。比如,现在港交所是要求披露 ESG 报告的,有清晰的框架指引,其中碳排放是环境披露 (E) 中很重要的一块。A 股也在逐步完善对于上市企业非财务披露的指导。这对于已经上市的或有准备上市的企业,就是一个新的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