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还是吹牛?( 六 )


即便是采集完数据之后 , 高精地图的更新又是另一个大难题 。 目前业内主流的方式 , 就是众包模式——简单来说 , 就把每一辆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车辆 , 成为移动的地图采集车 。 从技术角度而言 , 众包模式固然是好的 。 因为通过用户车辆上传 , 可以形成“用户使用-反馈-地图更新-价值提升-吸引用户”的正反馈链条 。 但众包模式背后所隐藏着数据安全的问题 。
这也是为什么 , 在中国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自动驾驶地图生产测试与应用管理的通知》中 , 明确要求 , 从事自动驾驶地图数据采集与制作的单位必须具备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 , 且外资企业不得从事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 只有当企业获得导航电子地图甲级资质 , 才可以制作高精地图 。 所以 , 从资质角度 , 就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
国内的车企们 , 要么就静静的等图来 , 要么只能另谋出路 。
从2022年的行业动向来看 , 重感知、轻地图、大算力的路线 , 基本已经成为了新共识 。 据统计 , 2022年推出的70余款新能源车型中 , 至少有12款新车搭载了大算力芯片和激光雷达 。 这同时也意味着 , 芯片和激光雷达两大细分赛道 , 开始逐渐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
在芯片赛道 , 英伟达的Orin系列芯片 , 依旧是当前的性能天花板 。 像Orin-X芯片 , 单颗算力就达到了254TOPS(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 。 但Orin芯片单颗近500美元的成本价 , 让很多车企望而却步 。 所以 , 才有更多车企转而选择性能与成本以及供应链安全兼得的国产芯片供应商 。
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还是吹牛?
文章图片
黄教主发布英伟达Orin芯片
像地平线旗下的三代征程芯片 , 目前已经量产交付了200万片 。 在2022年底时 , 地平线征程5芯片已在理想L8车型上实现了量产交付 。 另外还有像黑芝麻智能旗下华山二号A1000芯片 , 是已量产的芯片平台 , 目前已获得15家车企定点 , 其中包括江汽集团、东风集团、三一集团等等 。 2023年 , 黑芝麻智能将发布A2000芯片 , 单颗算力将达到256TOPS以上 。
与芯片赛道的选手稀缺相比 , 激光雷达赛道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此前 , 根据全球知名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YoleIntelligence预计 , 2022年将有超过20万台的激光雷达交付上车 。 具体来看 , 法雷奥称霸着全球激光雷达的市场份额 , 但紧随其后的三位选手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均为中国选手 。 另外 , LIVOX(大疆旗下)也跻身第七位 。
与芯片赛道的格局有些类似 , 激光雷达仍是国际老牌企业占主导 , 中国企业正在穷追不舍 。
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还是吹牛?
文章图片
写在最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中国的汽车产业都在遵循着“唯规模论”的理念 。
从早期“用规划、换技术” , 到现在“用规模、换产业链” , 虽然每个阶段都有成果和收获 , 但无形中也会让大家对市场规模形成一种盲目崇拜 。 甚至 , 有些企业会认为 , “只要卖得好 , 其他都不是问题 。 ”
如今已是2023年了 ,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中国这一批从“温室”里成长起来的新能源车企 , 结束了十余年的“应试教育” , 并开始直面更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 。
说白了 , 在提升销量和市占率的同时 , 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区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 , 并形成健康的自我造血能力 。 否则 , 技术变革稍稍加快两步 , 那些只会跟风造势的车企 , 就会被大浪拍死在沙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