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还是吹牛?( 五 )


对车企来说 , 有两种实现语音交互的方式:第一种硬件采购 , 软件自研 , 这样可以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 实现灵活调整 , 高度定制 , 常用常新 , 提供科技感 , 是造车新势力常用的方式 。 第二种是做“甩手掌柜” , 让车机系统供应商全权负责 , 投入低 , 量产快 , 适配度高 , 出了问题还可以一键呼叫(甩锅)供应商 , 是传统汽车公司偏爱的路径 。
两种研发方式 , 也决定了其呈现出的座舱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 其中 , 自研路线中 , 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蔚来的语音交互助手NOMI 。 除基础语音助手功能外 , NOMI还能做三件事:第一 , 循语音来源转动方向;第二 , 根据使用场景展示对应表情;第三 , 实时监测车内状况 , 识别驾驶者疲劳程度 。
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还是吹牛?
文章图片
蔚来的NOMI
“NOMI之父”李天舒曾分享过一个开发细节:NOMI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完成复杂的自然语言交互和多轮对话 , 而是当车主打开车门的那一刻 , NOMI可以把车当成是自己的肌体一样 , 感受到有人进入车内了 , 然后它把头扭向有人开门的方向 , 和用户打个招呼 。
这些精妙且具象的互动细节 , 拼凑出一个机灵、俏皮、细致、懂事、有情趣的NOMI 。 而不是一个停留在屏幕上 , 千人一面的抽象语音包 。 因为从人性角度出发 , 语音是最简单、自然的交互方式 , 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方式 。 从行车安全角度出发 , 语音交互不需要注意力转移 , 是毋庸置疑的车载第一交互方式 , 本身就是刚需 。
在2022年 , 语音交互已然成为一个成熟智能座舱中 , 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模块之一 , 消费者对语音交互的兴趣开始高涨 , 需求也开始多元 。 2023年 , 如果新推出的车型还没有一个聪明、懂事的语音助手 , 你甚至不好意思把它称之为智能汽车 。
智能驾驶:华为没有创造奇迹
智能汽车的终点 , 毫无疑问是全自动驾驶 。
从2022年起 , 包括北汽极狐、小鹏、长城等车企纷纷推出搭载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产品 。 轻舟智航、毫末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也在2022年以供应商的身份推出城市NOA解决方案 。 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技术路线 , 在城市NOA的量产交付进度上 , 可谓是大相径庭 。
早在2021年 , 华为就对外展示了ADS(AutonomousDrivingSolution)系统 , 其轻松躲避外卖小哥、在复杂的十字路口穿梭的高阶智能驾驶能力 , 让很多都以为城市内的无人驾驶时代已经到来 。 但是 , 原本计划在2022年一季度量产的城市道路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 直到年底才开放了部分城市的体验 。
距离全国范围的功能落地 , 华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还是吹牛?
文章图片
搭载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的极狐阿尔法S
导致延期的罪归祸首 , 不是芯片、不是激光雷达 , 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高精地图 。
虎嗅汽车在《特斯拉看不上的高精地图 , 华为当个宝》一文中 , 曾分析过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问题 , 以及高精地图所面临的资质、成本、鲜度等问题 。
从时效性来看 , 目前图商提供的城市高精地图 , 只能按月或者按季度更新 , 很难保证智能驾驶系统所需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 要知道 , 中国城际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加起来也就30万公里 , 但全国的城市道路有近1000万公里 。 高速辅助驾驶功能因为修路或者施工而导致的事故 , 早已屡见不鲜 。
若要彻底解决地图鲜度问题 , 反而会引发成本难题 。 目前业内主流的高精地图数据采集方式 , 就是靠传统测绘车 , 分米级地图的测绘效率约为每天每车500公里道路 , 成本为每公里10元左右 , 而厘米级地图的测绘效率约为每天每车100公里道路 , 成本可能达每公里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