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大厂员工“35岁危机”背后真相:校招生“真的很便宜”( 二 )


在互联网发展的前十年 , 企业多采用瀑布开发方式 , “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发布等 , 是BAT等精英互联网公司借以起家的经典开发方法 。 ”梁萌解释 , 该模式下 , 员工工作流程是固定的 , 上一个流程完成 , 下一个才能开始 , “产品的开发过程一般在3个月到6个月 , 且以较为完善的产品架构为最终发布交付使用的目标” 。 但移动互联网时期 , 更高效协作的敏捷开发在互联网企业中普及 , 成为BAT、字节跳动、滴滴等企业主流的开发方式 。 这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需求的软件开发能力 , 相较于瀑布开发 , 敏捷开发不是严格遵循工作流程 , 而是并列执行 , 强调快速将小的功能交付应用 , 然后在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加强 。
该方式优势明显 , 工作进程和进展明确 , 容易对技术开发过程进行监控 , 但也随之改变了工作节奏 。 一位产品经理向梁萌描述工作压力如何飙升 , “以前瀑布式我一次把业务MRD(需求文档)写完 , 剩下就是技术做设计、做开发、测试就好了 。 但敏捷的话 , 我会不断地拆STORY(用户故事)给他们 , 而且我要不断地去验证他之前开发那些功能的一致性 。 ”梁萌总结 , 这种模式需要在横向层面更紧密地配合、沟通和相互督促 , 从而相较于敏捷开发之前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空间逐渐减小 。
参与其中的人像被困在了一张网里 , 弹性工作制形同虚设 。 梁萌认为 , “这个问题在表面上与法律和劳动报酬相关 , 但本质上是由于技术引发的管理控制类型的变化 , 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决策空间 , 造成劳动者文化资本(即工程师文化)与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 。
“从劳动用工角度看 , 2020年是互联网劳动用工压榨的一个高峰点 。 ”范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在业务驱动的需要下 , 互联网公司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 推动了内部劳动用工的管理严格化 。
随着人口红利渐失、流量饱和 , 互联网行业针对同一个赛道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惨烈 。 新冠疫情之后 , 各互联网企业抢滩社区团购便是白热化竞争的缩影 。 从2020年6月起 , 滴滴、美团、拼多多、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先后发力社团团购 , 滴滴CEO程维放话“投入不设上限 , 全力拿第一” 。 当时 , 上千名拼多多员工在三四线城市打开市场 , 有员工匿名在某职场App上提到 , “从11月开始到现在50天了 , 都没有休息过一天 , 早上11点上班 , 下班时间平均都是凌晨3~4点” 。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点半 , 拼多多买菜员工、23岁张某霏在下班路上突然晕厥 , 抢救无效离世 , 成了互联网畸形加班的牺牲品 。
范围认为 , 不少互联网公司的用工制度极其违背法律规定 , 而且是一个全行业的行为 , “加班文化”又经过了一代代人强化 。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观念最有代表性 , 他曾公开表示 , 中国BAT这类公司能够“996”是一种“福报” , 公司实施“996” , 意味着更快的发展速度 , 对员工来说 , “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 , 就不能实现想要的成功” 。 “企业有动机去延长时间加班、并形成这样的文化 , 对于员工来讲 , 加班的经济收入更高 , 企业内部又没有工会的制衡” 。 范围指出 ,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社会 , 对其了解都是滞后的 , “加上市场法制化环境不完善 , 互联网加班就成了没有人愿意去执行法律规则的危险境地” 。
2021年8月 , 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案例明确指出 , “996”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 , 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 。 与此同时 , 各个大厂也开始在制度上收敛加班强度 , 快手、美团优选、字节跳动先后取消大小周 , 腾讯光子工作室宣布周三以外工作日21点前要离开办公室 , 周三18点下班 , 周六日加班需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