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CEO|AI改变爱情与亲密关系?小冰CEO李笛:人对情感非常清楚,应有信心( 二 )


在远望智库、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新书《科学:无尽的前沿》分享会上,李笛分享了他对世界科研重心与重点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也描绘了他眼中的“中国企业如何打造科研的应许之地”。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李笛表示,在数字化、AI和大数据领域,我国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而且跟世界是保持同步的,有很多独到的成果。需要破除对欧美的盲目崇拜,建立科研自信。破除过于单一的成功价值观标准,让科研人员能够留在科研岗位上。要提前确立好指标体系,挖掘数据蕴藏量,带动整个数字产业快速发展。
李笛表示,要提前考虑和谋划布局数字化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如果资本推动的全部都是可以很迅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就会阻碍创新。
对于“算法黑箱”,李笛表示也不必太过担忧。他指出,目前看不到任何AI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与此同时AI也是可控的,只不过不能随心所欲的控制,将黑箱透明化的可解释的AI也正在探索之中。
在李笛看来,AI发展将重点体现在三个领域:科学研究、AI赋能优化、产品应用。他指出,AI不仅能在不改变原有业态性质的情况下,全面优化效率、效能,也可以产生AI应用产品,包括AI Being等数字化AI实体。
AI需要基本能力,小冰赋能AI“活起来”
澎湃新闻:长期以来,公众对于小冰的理解似乎都停留在“能够聊天的人工智能”的范畴。是因为小冰的业务主要集中在To B领域么?可否介绍一下小冰现在主要在做什么?
李笛:我们认为所有的To B也是To C的,因为我们比较关注人与AI的交互,通过数据训练系统进行迭代。
任何单一的场景对AI的训练意义都有极限,所以小冰接入了大量第三方平台,比如QQ群里的机器人使用的就是小冰,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都内置小冰,此外还有一些行业应用,比如今年2月冬奥会的测试赛,采用了AI计算机视觉的方式去评价高空自由式滑雪,包括空中姿态等打分,AI裁判已代替人类裁判。
在中国,用AI挣钱的企业常常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实际提供的是软件服务,但需要通过购买硬件设备来获得,比如智能音箱、门禁系统等。但小冰主要关注如何用AI的技术深挖下去,To C是这件事产生的源头。
澎湃新闻:您谈道小冰的商业化没有走软硬结合的方式,那么小冰的商业模式又是如何构建的?
李笛:很久以前,对于计算机行业的远期构想,微软和IBM曾经给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设定。微软认为,未来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电脑,而IBM认为世界上有5台计算机就够了。
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微软基于当年的预判,采用了许可模式,在当时这是非常新颖的商业模式,今天看来正是这种商业模式成就了微软的成功。我们今天对AI的预判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AI这种个体,无论作为助理、销售、陪伴者,少数几个是不够的,在未来应该是大量的、高度定制化的。
在未来,高度定制化AI这种交互对象会分布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然后和人类共同编织交互网络。这需要AI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包括IQ(智商)、EQ(情商)、交互能力等。就像人工智能个体(下称“AI Beings”)这种数字化AI实体,去赋能AI,让这些AI变得“活起来”。
这很接近当年微软在个人电脑(PC)上面设想的商业模式,假设一套操作系统可以支持数亿台不同的设备,这个商业模式就是显而易见的。今天我们有个预判,未来会有数以亿计的不同AI场景需要AI系统框架去支撑,小冰的商业模式就是不言而喻的。
澎湃新闻:在第九代小冰的发布会上,您谈到小冰每天的交互量是十几个人一辈子的交互量,那小冰是如何进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