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访华兴资本董事秦川:中国企服公司全球化,要抓住新兴市场的移动互联网机遇|软件全球化( 三 )


东南亚市场最近大家都非常关注 。 综合地理位置、语言文化等角度 , 东南亚都与中国市场更接近 。 而且 , 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基础设施都在快速成熟 , 主要城市人均GDP今非昔比 ,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很快 。
当然很多人也会提到拉美、非洲市场 , 但就我目前的观察 , 中国企业服务厂商在当地存在感有限 , 也还没有很明显的输出趋势 。
在发达国家 , 市场肯定有足够空间容纳国内厂商 , 但国内厂商能否做好是另一个话题了 。
日本肯定是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优质市场 , 一方面有良好的IT基础设施 , 另一方面对国际品牌有良好的接受度 。
北美毫无疑问是企业服务的圣地 , 但对厂商能力也将提出空前的挑战 。 在今天这个时点 , 让中国厂商选择全球化的目的地 , 北美应该不会是主流 。
36氪:单纯是时点的问题吗?过去也有公司尝试去北美 , 但结果不是很理想 。
秦川:很多问题是以通过时间改善 , 但今天很显然为时尚早 。 北美客户对选择中国厂商 ,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难以避免的 , 需要中国厂商拿出更加优秀的商务和产品表现以扭转局面 。 其次从拓展业务角度 , 比如从设立办公室、招人各方面来看 , 疫情环境下效率也深受影响 。
综上所述 , 中国企业服务厂商在北美破局一方面需要等大环境的改善 ,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产品能力和品牌形象 。
36氪:还有一个话题也被经常提及 , 就是出海和全球化区别 。 你怎么看?
秦川:以SaaS厂商为例 , 如果我们分解它的组织架构 , 除了人力、财务、行政等后台部门 , 往往会分成产品研发、营销、售前、销售、交付、客户成功 。 如果评判出海和全球化的差别 , 取决于企业在多少环节里实现全球化 , 又在这些环节里进行了多深入的本地化 。
一些环节的本地化会非常难做 。 比如产研的本地化 , 现在大多看到一些海外大厂 , 能针对当地的个性化需求做一些产品定制 , 这是很不容易的 。 时至今日 , 本地化仍是不少海外大厂可能被国内厂商替代的软肋 。 营销本地化相对产研会容易一些 , 而落到售前、销售、交付、客户成功又会变得复杂 。
所以出海和全球化的不同 , 可能取决于企业到底有多少环节多深入地进行了本地化 。 但很难给一个特别明确的规则 , 比如哪些环节实现了算是出海 , 哪些环节实现了算是全球化 。 但毫无疑问 , 全球化比出海在更多环节中 , 更深层次地实现了本地化 。
36氪:在这个问题中 , 我们看到的典型案例是怎样的?
秦川:如果我们不拿中国企业作为示范 , 其实欧美很多企业服务公司早就实现了全球化 。 像SAP、IOE这些公司 , 毫无疑问都已经完成了全球化 。 它们业务链条上的很多环节早已实现了高度本地化 。 它们在各国都有非常庞大的生态体系 , 生态体系内不少的合作伙伴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 , 这无疑是非常典型的全球化案例 。 此外 , 如Twilio、Zoom这类新锐的SaaS公司 , 也很明显实现了全球化 。 相比之下 , 中国很多企业服务公司刚刚起步 。

全球化的三类机遇和三类挑战
36氪:当前中国企业选择全球化目的地时 , 会有怎样的考量因素?
秦川:一些考虑因素比较通用 , 不管什么业务出海 , 大家都会去考虑当地的GDP、客户的购买力、人才情况、语言文化等等 。
当然 , 企业需要考虑自身背景和当地的匹配度 , 根据已积累的当地资源和经验进行选择 。 此外就是目的地市场对海外品牌的接受度 。 有些市场虽然很发达 , 但对于海外产品的接受度比较有限 , 比较保护自主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