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在把这篇博士论文发给你之前,我走了很长的路,吃了很多苦 。二十二年的学校教育,一路风雨,许多都不容易……”
论文题目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出生于四川南充仪陇县,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黄博士 。
在他的热门论文中,他讲述了自己过去经历的痛苦回忆: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十几岁时捕鳗鱼和钓鱼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一直盼望着走出大山的男孩:“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我觉得自己再也扛不住了 。一路走来,信念很简单,读完书,再走出去,不要长生不老……”
这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少年依靠知识一步步改变命运的故事,引起了万千网友的情感共鸣 。近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前往黄郭萍博士就读的县乡镇,一步步探寻他曾经走出去的“大山” 。最近,一篇博士论文“致谢”文字走红全网,打动了很多人 。
黄的母校仪陇中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走出乐器的学生不计其数 。我们无法准确地数出这些学生中有多少像黄一样,在苦难中绽放……”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黄的母校仪陇中学
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就像黄国平一样,从他们跨进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都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那片“山” 。
‖母校‖
5000在校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有多少学生像黄一样在苦难中成长,这是无法计算的."
仪陇,四川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距离深圳1600多公里 。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哲学博士黄的出生地,一个是他外出后的工作地点 。
黄曾经想出去读书的那座山,位于仪陇县东北部,属于低山向深山的过渡地带 。再往东往北走,山会越来越高,沟会越来越深 。读书“走出去”是当地许多孩子的信念
4月20日,一场春雨过后,路面变得湿漉漉的,一些穿梭于农作物间的田埂小路被水泥硬化至1.2米宽的便民路所取代 。穿过村庄的河流两岸,小麦、油菜和玉米长势良好 。过一会儿,村民们将忙着在稻田里种植育苗 。
如果时间回到郭读书的时候,村里很多少年都会在秧苗还没推出来的时候,就下田去夹黄鳝 。晚上,少年们拿着自制的竹夹子、点燃的火把或举起的火把,把它们刷到稻田里 。对于当地很多农村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童年的野趣,但对于黄,“夹鳝”却是他求学的经济来源之一 。
当时可能没有人想到,很多年后,“夹鳗”会被黄写进他的博士论文《感谢》,最后风靡网络,感动全国网友 。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黄在仪陇中学学习期间的照片(照片由仪陇中学提供)
十多年后的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在黄就读的仪陇中学的校园里,一群少年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老师给黄讲什么时候
年的求学经历 。那天早上的班会课,几乎每个班主任都给学生们分享了黄国平的求学经历,而在刚过去的周末,黄国平的那篇论文的“致谢”文章已刷爆很多人的朋友圈 。
不少学生,都是第一次听到“黄国平”这个名字 。“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天哪,他怎么会这么惨?”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听着班主任讲述黄国平经历的那些苦难,难以置信 。她明白,老师是希望她和同学们能从这个学长的故事中得到激励,好好学习 。
黄国平曾就读的高中校园,位于仪陇县老县城金城镇 。
去年,仪陇中学高中部的师生全部搬至仪陇新县城的新校区 。一走进校门,左手边就有一块“荣誉榜”,上面贴着从这所近百年老校走出去的部分优秀学子的头像,以及他们就读的大学名称 。上面的文字介绍写道:“历年来,我校学子在高考中闪烁着熠熠光芒,仪陇中学近10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本科或研究生” 。每天,学生们都要从这块“荣誉榜”前经过 。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仪陇中学新校区教学楼垂挂的条幅
在教学楼,也垂挂着励志的条幅,学生们只要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就能看到:全力以赴天天进步,无所畏惧势不可挡;今日疯狂,明日辉煌;知识改变命运;勤奋获得光彩……
仪陇中学的一位领导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学校里5000多名在校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一位高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说,在黄国平求学的那个年代,其实很多农村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黄国平的家庭情况更加特殊和具体 。通过读书“走出去”,一直都是当地很多农村家庭孩子求学的信念 。
在仪陇中学公众号发布的一篇题为“祝福黄国平,愿所有少年都能找到理想植根的土壤”的文章中写道:“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从仪中走出去的学子数不胜数 。我们无法去准确统计这些学子中有多少是像黄国平一样,在苦难中开花,而后在各个行业表现优异 。”
‖老家‖
乡亲们用他激励儿孙
“那个娃儿,读书吃得苦的很哦”
“作为农村人来说,都希望儿女能够靠读书走出去,不会像我们一样留在农村里挖泥巴 。”
历史上的仪陇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15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就包括仪陇县 。
在仪陇县当地一本名为《破茧之旅》的书中,记录了仪陇县当年将县城从金城镇搬至新政镇的艰难历史,“从2003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到2005年9月实现整体搬迁,仪陇人民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交通条件差等重重困难……”
最近几天,黄国平的老家炬光村十分罕见地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采访人员 。黄小林对“采访人员”并不陌生,几年前,他带领村民修路,曾接受县电视台采访人员采访,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说普通话的采访人员,难免有些紧张 。
黄小林是仪陇县炬光农村社区委员会的监委,按辈分,从村里走出去的黄国平要管他喊叔 。谈起黄国平当年在村里的生活学习情况时,这个50多岁的男子不乏赞美之词,“那个娃儿,读书吃得苦的很哦……”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黄国平小时候生活的村庄
黄小林今年50多岁,他的儿子跟黄国平的年龄相仿 。当年,儿子从家走路去学校读书,都要经过黄国平家门口,但儿子成绩一般 。他曾带儿子去黄国平家看其生活环境,晚上看到黄国平打着火把在水田里夹黄鳝,还把儿子拽到田埂上去看,他希望儿子能以黄国平为学习榜样 。
“那个时候,我们这边农村的人都穷,只是和黄国平家里相比,我们又要好一些 。作为农村人来说,都希望儿女能够靠读书走出去,不会像我们一样留在农村里挖泥巴 。”黄小林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靠在地里刨食的人们,都会想着如何走出这片山 。读书,是人们不约而同的共识,就如同黄国平在“致谢”中写到的那样:“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
但儿子终究未能如他所愿,初中毕业便不愿继续读书 。黄小林为儿子谋求其他出路,当兵、学汽修……最终,儿子决定学厨师 。黄小林想了想,学厨也是门手艺,他去营山县城给儿子找了位“师傅”,交了8000元学费 。
现在,黄小林的儿子在老家镇上经营着一家餐馆 。黄小林和老伴在村里种了一些蔬菜,平时在场镇上照顾孙子 。有时候,他会搬出黄国平的例子讲给孙子听,就像当年劝勉儿子好好学习一样,他希望孙子们能有所触动 。
让他欣慰的是,孙子目前的学习成绩还不错 。
‖同乡‖
“走出去”的路,走得不一样
读书改变命运的不少,也有人打工创业
“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放弃了读书,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
几年前,黄国平的同乡、在外打工多年的何建军回到了炬光村 。他在村里开了养猪场,几年后又承包土地建好了柑橘园 。
何建军,是村里没能靠读书“走出去”的人之一 。他今年34岁,和黄国平同龄,读书时比黄国平高一届 。因为同村,两人偶尔也会在一起玩 。
“我们都是农村的娃,很多家里条件都不好,但他家条件特别恼火 。”何建军也曾被父母寄予厚望,但他读完高一就放弃了继续读书的信念 。
“不想读了 。”何建军说,离开学校后,他去沿海城市进厂,后来开始做生意 。2015年,响应回乡创业的号召,他回村办养猪场,两年前又在村里承包土地建起柑橘园 。
“虽然读书不得行,但创业做事情,我还是很踏实的 。”何建军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他在农村创业也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展增收,从这个角度而言,自己虽在读书上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现在做的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炬光村
27岁的晏勇,也是他所在村里为数不多靠读书“走出去”的人之一 。他比黄国平小几岁,但此前并不知道对方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他在网上看到黄国平的那篇论文“致谢”文章,发现他竟然是老乡 。
晏勇是仪陇县保平镇人,当年读书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去” 。看到黄国平的文章后,感触良多的他顺手转发到了朋友圈 。让他意外的是,这篇文章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获了近80个赞 。
“我们农村娃娃家里没有其他背景人脉,只有靠读书走出去改变命运和人生轨迹,真得不容易 。”晏勇曾对老家周边同龄人做过一些了解,像黄国平家当年的那种情况,可能很多人在十五六岁就出去打工了,“他(黄国平)能够在那种环境下还坚持读书的梦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农村的孩子,都很难 。但读书只要熬出来就好了 。”晏勇说,当年上高中前,一场火灾让家变得一无所有,母亲不得不随父亲外出打工,高考结束后,父亲又查出心脏病……上大一的学费是找亲戚筹的,最后他通过生源地仪陇县当地相关部门申请了助学贷款,并在学校以奖学金,勤工俭学,打工等方式维持个人生活开销 。
去年,晏勇研究生毕业,并通过考试顺利留在西南大学担任专职辅导员 。
晏勇说,回顾大学以来的求学经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对自己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黄国平的“致谢”
来自仪陇县铜鼓乡的小周,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放弃了读书,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他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在煤矿挖煤供他读书 。201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没考上,复读后又因志愿填报失误落榜 。
“当时我放弃了,出去打了一个月的工,老师劝我回来读书,后来终于如愿考上一所重点院校 。”小周说,自己小时候的家庭也很困难,爷爷曾靠卖粮给自己交资料费,每周去学校背着5斤大米蒸饭,从家里带咸菜,每周两块5毛钱零花钱……这些经历都激励他一心想着要好好读书走出去 。
去年,小胡靠着助学金在西南石油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去新疆上班,工资还不错 。小胡说,打算将来给父母买一套房,因家里经济困难,弟弟读的是免费师范生,还没毕业 。毕业后可能会在县城或乡村当老师,到时弟弟如果要买房,自己也要拉扯一把 。
这个和黄国平来自同一个镇上的小伙,在朋友圈写道:“生活从来不易,越是艰难苦恨,越是发愤图强” 。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黄国平靠信念与奋进走出了大山
‖渴望‖
当地教育投入明显增长
租房陪读,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读书
“他心中有光,他在风雨泥泞中挣扎,从不放弃学习,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
在红星新闻采访人员的走访中,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家长,仪陇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都在明显增长 。
炬光村所在的仪陇县永光镇党委书记王伟荣,有20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 。他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永光镇有1.7万余人,务工是全镇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养殖只是村民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常年留守老家的人只有5000多人 。
王伟荣发现,五六年前,不少原本在村里生活的人,选择到镇上、县城或是南充租房(包括买房),而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照顾陪伴孩子学习,“农村家庭,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
不只是家庭的重视 。王伟荣说,这几年,随着当地脱贫攻坚的深入,政府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空前,翻修校舍,增添教育设备,孩子们上学的条件越来越好 。
据仪陇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9.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1.1万人,均正在接受或已完成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达标率100%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普惠性项目年均资助各类贫困学生8.9万人次,年均累计资金达到1.06亿元,做到了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
仪陇县教科体局局长王英龙说,黄国平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他心中有光,那是信念,那是梦想;他在风雨泥泞中挣扎,从不放弃学习,那是坚持,那是执着,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通过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人只要有理想信念,能够坚持,他一定能够成功的 。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
↑仪陇中学新校区(仪陇中学供图)
但在另一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也依然存在,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 。一位网友发文说,农村孩子想走出大山,实属不易,很多家长出去打工,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让他们成为了留守儿童,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手机……其呼吁家长们更多关注孩子的思想,陪孩子一起成长 。
对此,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一位在仪陇县城教书的高中班主任老师说,从某种程度而言,农村的苦难确实能刺激孩子想着“走出去”,但与城里孩子相比,不少农村孩子的学习努力程度根本不及城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爷爷奶奶照顾,虽然父母会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但因陪伴的缺失,孩子自控能力差,最后学习成绩下降 。
去年,黄国平的同乡、在外打工多年的何建军和妻子在仪陇县城买了房,希望能为两个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平时,他在村里经营事业,妻子则在城里专门照顾孩子读书 。
他把当年父母常说给他听的那句“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去”,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不管怎么样,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王超
编辑 于曼歌
此前报道:
独家还原“博士论文走红”的中科院博士:自小家贫睡的床落满泥,学成还乡衣着朴素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同乡女孩给黄国平的一封信,黄国平回信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