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本报采访人员韩玉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陈浩然边嘉璐尹一楼高嘉玲田祁镇钟嘉林
瑶里古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自西汉建立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这座古镇沿河而建,有蓝色的瓷砖和白色的墙 。明清时期的古石路,蜿蜒的深宅小巷,古老的木窗和斑驳的木门,都弥漫着古老的气息 。遥望远山,树木葱郁深邃,云雾缭绕,古镇碧绿如海 。在烟雾中,在薄雾中,在山色和黄昏中,显得格外宁静和诗意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风景秀丽 。
这个古镇吸引了许多电影和电视工作人员来这里拍照 。
20世纪70年代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第四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主要是在江西景德镇所辖的浮梁县拍摄和设置的,很多镜头都设置在瑶里古镇 。
这是文革后期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国产故事片 。一举成名,不仅让无数观众记住了这部电影,也记住了李尧小镇的美景,《闪闪的红星》集成为红歌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 。
“瑶里古镇不仅是景德镇陶瓷的发源地,也是红色革命的圣地 。”浮梁县李尧镇人民政府一名干部告诉本报(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不少地方党政机关和团体来到古镇重温革命传统和红色历史 。
红色往事
据景德镇浮梁县官方资料显示,李尧镇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 。这里曾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圣地,也是世界高岭土矿的命名地 。现拥有古矿山127座,古窑址67处,古船149艘,古作坊600座,古码头100座 。宋初,由于陶瓷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瓷窑,俗称“瓷窑” 。人们繁荣起来,村庄联合在一起 。清朝末年,因瓷业衰落,故称“瑶里” 。
这个美丽的古镇也是红色革命的圣地 。
"陈毅同志在我们李尧镇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了."李尧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方新新告诉本报采访人员 。
抗战时期,1938年1月底,陈毅赴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工作 。同年2月10日,他在瑶里成家祠堂为各界人士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随后,部队进行整编,告别皖浙赣边区人民,前往新四军集结的皖南歙县闫庙,奔赴抗日战场 。
陈毅故居原名“经堂”,清嘉庆年间由邓仁朗吴广荣建造 。
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陈毅两次赴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整编工作 。他在“静宜堂”生活和工作 。
到目前为止,瑶里古镇保存了陈毅故居(新四军后方办公室)、抗日动员大会会址、新四军旧址、瑶里改编纪念碑等众多革命历史遗迹 。
在陈毅故居展厅,以图文形式记录和展示了早年瑶里游击队和红军游击队的重组以及重组后新四军的历程 。
这里的红色往事与《闪闪的红星》呈现的剧情高度吻合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闪闪的红星》摄于瑶里古镇 。
《闪闪的红星》 群演们
距离瑶里古镇约7公里的不动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不动古街上的码头也是《闪闪的红星》的拍摄现场 。
“我在电影里有三个镜头 。”瑶里镇不动村村民查新庆向本报回忆,《闪闪的红星》年去不动村拍摄时,曾担任主角“潘冬子”的临时替身 。
因为新奇
身演员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瑶里镇东埠村村民查新情曾是“潘冬子”的临时替身 。
“我出生于1962年,跟他(祝新运)同年的 。”查新情说,他那时才十几岁,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对于能参与电影拍摄感到新奇而兴奋 。在全部电影中拥有几十秒的替身镜头,跨桥、剁绳子,包括爬上老树,眺望红军到来 。
1974年国庆节,《闪闪的红星》正式上映,顷刻红遍全国,引发全国青少年儿童“学习潘冬子”热情,而身为“潘冬子”临时替身演员,查新情也倍感与有荣焉 。
“这部片子我看了很多遍 。”查新情说 。
改革开放后,查新情曾外出务工,奔赴沿海城市挣钱谋生 。他做过很多行当,学习中医知识,替人问诊把脉,卖过中药材,还考取过《会计证》,在企业担任财会,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东埠村,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泥工 。
“我回来主要是因为孩子小,父母年纪也大了 。”查新情说,虽然参与拍摄《闪闪的红星》并未影响他的人生方向,但短暂经历却给他留下难忘回忆 。
“在以前能参与拍摄电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瑶里镇东埠村支部原书记吴精华称 。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配合拍摄《闪闪的红星》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政治任务” 。
为保证电影顺利拍摄,江西省委办公厅、省军区领导多次电告景德镇市革委会、市人民武装部要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
江西省委办公厅、省军区抽调车辆供剧组使用,景德镇市革委、市人武部研究也从各单位抽调干部常驻摄制组,负责联络、协助工作,包括腾出招待所和大礼堂给协拍的部队住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由于电影剧组长期驻扎在此,当地很多村民都作为群众演员参与拍摄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东埠村老支书查常乐也曾在《闪闪的红星》当过群演 。
吴精华也在《闪闪的红星》中当过群众演员,但因他在剧中戴了一顶草帽,所以把脸挡住了,但如今回忆起那段拍摄时光,他还是感到很亲切 。
“以前根本不知道电影是怎么拍的,那次拍完《闪闪的红星》后我们终于知道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了 。”吴精华说 。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彩色电影刚刚起步,所以《闪闪的红星》一举让全国观众领略了当地秀丽风光和人文景观,电影中的廊桥、古树、老建筑和古村落更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
《闪闪的红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此后也有多部影视剧组到当地取景,《青花》、《把一切献给党》和《话说长江》等主旋律影视剧都在此拍摄,让一度隐于深山的古镇和村落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
被改变的古镇
近期,浮梁县瑶里镇居民吴立峰在游客服务中心附近的餐厅正式营业,他给餐厅取了响亮的名字——“闪闪红星”, 一颗红星,四个红字、挂在黑瓦白墙上格外醒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瑶里镇居民吴立峰的“闪闪红星”农家乐正式营业 。
吴立峰的用意很简单——《闪闪的红星》代表一个特殊年代的红色记忆 。
“老一辈的都记得它 。”吴立峰说,当电影在古镇上拍摄时,他年仅七八岁,没有机会参与拍摄,但他经常在电视当中看《闪闪的红星》 。
“电影有好多镜头都是我很熟悉的地方 。”吴立峰说 。
尽管瑶里古镇山清水秀,但改革开放初期,当地经济环境却并不好 。上世纪90年代,他曾到宁波打工,在一家市政公司做了10多年的路灯维修工人,但伴随家乡经济环境的改变,他也决定回到古镇,从事旅游业,在家门口挣钱 。
2019年开始,他决定斥巨资修建“闪闪红星”,这是集餐饮和住宿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农家乐 。
《闪闪的红星》潜移默化为古镇带来了改变 。
早年,在《闪闪的红星》影响之下,瑶里凭借优越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往,当地政府也敏锐地将旅游视为生态保护和改善经济民生的重要手段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瑶里镇红色文化广场 。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瑶里古镇也将红色文化作为社区建设和旅游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距离古镇的入口不远处是“瑶里红色文化广场”,入党誓词、红军雕像和主题宣传看板排列在广场四处,而广场旁的“红色旅游研学营”正在装修,即将完工,届时将会接待党政机关和单位到此接受红色教育 。
“我们想把它作为研学游的红色旅游基地 。”景德镇瑶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文瑶对澎湃新闻说 。

浮梁龙潭村,福建龙潭古村

文章插图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