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赞CTO崔玉松:私域流量是“一把手”工程,早期不要过度考核收入|36氪专访 | 崔玉松

私域流量兴起两年,新零售SaaS服务商“有赞”在其 11 月底的活动上道出其残酷一面。
“有的客户线下几千家门店,私域跑了好几年老不见效果,结果一调研,发现我们提供的所有理念、工具都没有落地。”有赞CMO关予表示。比如,在私域概念里至关重要的沉淀用户环节,有的门店导购根本就没有引导客户进入小程序注册会员;又或者,用户注册会员后,导购在零散时间也没有运营,拉起来的门店微信群成了摆设。
2019年12月,企业微信公布3.0最新版本,当中推出多项新功能,包括:直加微信好友、客户朋友圈打通、扩展外部百人群等,从加人、拉群、朋友圈展示等环节,力推企业微信在连接人与生意中发挥价值——此举直接刺激了私域流量的兴起。
两年后,没有人会质疑“私域流量”的存在:拉新留存、社群营销、导购数字化,种种概念与名词已经深入人心,但不少企业在运营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从理想到现实,私域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很多人会用平台流量的逻辑去看待私域,但私域不是流量逻辑,而是一种能力,这个东西不是一下能做起来的。”关予谈到。
对于大部分行业玩家来说,公域流量的“投放”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品牌专区、直通车、直播间,即使交易转化因人而异,但“流量”的涌入往往更加直观,而私域流量往往需要较重的运营手段,其价值实现也不能一蹴而就。
“熊猫不走”是一家成立于 2018 年初的烘焙品牌,2020 年,熊猫不走的营收超过 8 亿,其中私域营收占整体营收的 70%,并且仍然在以每月环比增长仍在 15%-20% 以上,业绩每 5 个月就翻一番。
在熊猫不走联合创始人黄剑锋看来,如今私域流量的回报,实则是细水长流的结果。从成立之初,熊猫不走就以公众号、小程序为获客主阵地,并逐步将高净值客户沉淀至私域中,到了 2019 年企业微信改版后,熊猫不走也迅速迁移至企微,此前积累的私域池迎来了“爆发”,不到一年就积累了近三百万客户。
“一句话总结,就是做好准备,迎接变化。”黄剑锋对 36 氪表示。
对于服务的重视程度,则是运营私域的玩家经常会忽略的环节。和天猫、淘宝、抖音等公域流量野蛮获客的方式不同,私域在落地上更“重”,尤其对一线直面消费者的运营、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黄剑锋对36氪谈到这样一个洞察:和不少零售厂商动辄拉群获客的的手段不同,熊猫不走并没有经营社群,而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通过私聊、朋友圈,对消费者产生品牌影响;同时会通过有赞的企微助手,对消费者打标签(比如注明客户生日、喜好;以及客户亲属生日),再主动对客户进行触达实现转化。
“蛋糕本身不是一个高频消费的品类,我们不希望过多打扰客户;建立社群很容易,但如果社群沉默掉了,其实对用户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体验。”黄剑锋谈到。
有赞平台上的一组数据,也从侧面佐证了私域流量中“先做服务、再做交易”的理念。在有赞平台前三季度中,导购推广成交 43.9 亿,同比增长 82.9 %;会员成交 45 亿,同比增长 139 %,有趣的是,这两种指标的增长,呈现出了“导购先增长、会员 GMV 再增长”的特性。
有赞CTO崔玉松:私域流量是“一把手”工程,早期不要过度考核收入|36氪专访 | 崔玉松
文章插图
有赞平台导购与 GMV 成交状况数据。
“这个数据背后的含义是说,要先把组织搬上线,GMV才会有增长。”有赞 CTO 崔玉松谈到。
私域正在成为新品牌崛起的必要条件之一。有赞创始人白鸦认为,这背后有三大原因:第一,新品牌需要用户对品牌品味持续信任和喜欢,天生具有DTC特质;第二,流量红利消失、公域获客成本不断提升,新品牌越来越重视利润和LTV(长期价值);第三,私域运营能力是评估品牌未来潜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