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欢|造车风口中的年轻人( 四 )


“我打算先在北京买房”,李纳似乎又很矛盾,论居住环境,他还是更向往南方,比如上海。一次到上海出差时,他看到写字楼外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站在和煦阳光下无比惬意。论就业机遇,他坦诚北京的机会要好很多,这里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人才,离开了北京,等于放弃了各种资源。
加上自己老家在西北,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不断在他脑海里反复。“反正我是不会回老家的”,这个问题似乎是眼下最容易回答的。
多年打拼下来,李纳找到了纾解之法,“压力固然大,但我宁愿把它当成一种牵引力,想着自己四五十岁如果实现财务自由,那现在的辛劳、困境其实算不上什么”。
在职场,金钱的角色总是那么特别,除了关乎生计,有时候还是衡量员工的尺度。不仅如此,职员也能根据收入以评估企业发展情况。
老板名字起得不好几年前,比亚迪内部曾有一种说法,只要一个月能卖上2万辆车就能覆盖所有开销,而且还会惠及职员:工资连续上涨。
“记得前几年有个月业绩特别好,光靠大巴王老板挣了4、5个亿,可把他高兴坏了,那个月就给我们调了一次薪。”陈明告诉光子星球,在比亚迪个人收入与公司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这并非什么怪事,然而上述人士紧接着说,“王老板看不惯账上躺着钱,一般会拿去搞投资”。企业横向拓展新项目,不亚于创业,盈亏难料。在这方面,比亚迪既经历过成功,也品尝过失败。
“前几年搞基建,看到各地都在修地铁,王老板很馋,又不敢跟中铁抢生意,后来就捣鼓轻轨,拿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订单。”据公开信息,2016年前后比亚迪云轨逐步落地,号称经过了十年研发,不过最近一两年声量越来越小。
“做了几年发现市场不怎么认可,后来为了消化过剩产能,王老板说得先让自己人体验一下新技术,于是在厂里建了个内部专线。”陈明曾坐过云轨,他认为舒适度还是不错的。
云轨项目推进一直磕磕绊绊,一开始得到了多地关注,还拿到了西安、汕头、衡阳等多个城市的订单。2018年,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设置了修建门槛后,许多未达标的城市放弃了修建计划,比亚迪云轨业务因此受到了重创。
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在建城市的汕头与衡阳由于财政收入不达标被叫停,云轨陷入泥淖。“当时珠海本来也说要建,后来也没影儿了”,上述人士表示,目前业务主要寻求向国外突围,至于国内,或许还能寄希望于西安,原因是当地与比亚迪有着深厚的政企鱼水情。
几乎所有教练车全部换成了比亚迪不说,还给地给政策,所以很有可能在危难之际拉一把公司”,陈明说,因为西安是历史名城,地下文物多,近些年地铁修建非常不顺,传言未来会更多考虑轻轨。
有趣的是,每当比亚迪宽裕时,做新项目一般都会打水漂,在手头紧的时候,拓展新业务反而成效显著。
比如前述提到的云轨项目便是在中巴大卖时做的。不仅做,而且出手阔绰,一旦拖累业绩,通常会对职工福利造成影响。另一位资历颇老的员工记得,比亚迪当年工资都快发不出来时,“王老板高瞻远瞩做了比亚迪电子,如今撑起了整个集团利润”。
“估计是他名字取的有点问题”,陈明说,“传福传福,福都是传给别人的,自己压根儿捂不住”。
瑕不掩瑜,这些年比亚迪的发展有目共睹,在王传福治下蒸蒸日上,是眼下唯一能抗衡特斯拉的国产品牌,这背后离不开所谓“拆机”。
据陈明透露,比亚迪在王传福的部署下通过逆向开发,硬生生趟出了一条自主之路。“王传福有个习惯,每年都会让研发团队进口几部国外最好的车型,拿回来逐一拆解,学习先进经验,比如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特斯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