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李开复和“硬核”创新工场
文章图片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
李开复 , 正带领创新工场在硬科技产业布局中 , 越跑越快 。
从2009年出发 , 带有李开复个人名片的创新工场出发即高光 。 时间验证真伪 , 不仅让李开复多年前对人工智能的预测一一验证 , 更将创新工场推向一个个新的高潮 。
过去 , 因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 , 创新工场得以跻身一线投资机构之列 。 而在投资人们刚开始追逐社交、O2O项目后 , 他又先人一步布局AI , 进而跃迁至硬科技布局 。 从近十年前投资旷视科技至今 , 创新工场在李开复的带领下已经投出超过7家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领域的独角兽 。 创新工场的逻辑和体系已经成形 。
从创立之初行业先行者的孵化器模式 , TECH VC的升级 , 再到全阶段全链条布局的“硬科技基金” , 创新工场已经褪去少年的模样 , 如今给市场呈现的创新工场有几组关键词:关注科学家创业、重仓AI、自动化、芯片/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 。
李开复像一位老猎手 , 敏锐地捕捉到产业森林中的细小变化 , “眼下 , 硬科技创业正当时 , 属于TECH VC的时代已经到来” 。
科技交叉的今天 , 硬科技创业正当时 。 在李开复推动之下 , 创新工场早已躬身入局ALL IN 硬科技 , 专注培养“专精特新”的“硬核”企业 , 与中国高科技创业者一起做改变世界的事情 。
李开复仍活跃在投资一线 , 但与十年前相比已低调不少 。 他开始更加谨慎地选择出席的活动 , 严谨地对待对话者 。
与之相反的 , 是创新工场的活跃 。
今年以来 , 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50余个项目 , 投出去的金额在数十亿元 。 近几年 , 这家投资机构的节奏正在逐步加快 。 节奏 ,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 , 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话题 , 投资频率不仅是机构正常运行的标志之一 , 更能在某种层面彰显实力:募资的能力、投资的节奏和退出的实力 。
从募资角度看 , 12年时间 , 创新工场规模累计达到175亿 , 超过百亿规模——这是一线机构的标配:从投资看 , 已经下注了400余个项目 , 一年平均出手30家上下——这是一个稳中有进的速度;从成绩看 , 创新工场已经抓住了近百家估值超1亿美元的明星企业 , 投中了超20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 。 旷视、知乎、水滴、美图、创新奇智、第四范式、Momenta、文远知行……通过在早期介入这些项目 , 创新工场收获颇丰 。
如今 , 无论是创新工场内部还是李开复本人 , 都希望将公司推到更前线——让创新工场前进一步 , 李开复退一步 。
机构向前 , 是投资成熟化、体系化的标志;而掌舵者向后 , 则象征着 , 从个人品牌到机构品牌的跃升 。 当然 , 一切的前提是 , 投资业绩足够好 。
01
饥饿游戏
李开复爱看电影 , 无论是有点古早的《角斗士》 , 还是几年前的《饥饿游戏》 , 更或是新晋的爆火剧《鱿鱼游戏》 , 他都是热情的观影者 。
归纳总结 , 这类“饥饿”游戏 , 就是通过层层拼杀 , 只活一个强者 。 放在一级市场亦然 。 当前 , 投资行业中超过千家机构 , 手里掌握着万亿的资金规模 , 但牌桌上仍然保持活跃的机构 , 实则百余家上下 。 拼杀的激烈程度 , 可以想见 。
一家机构的领头羊决定了机构的走势 , 创始人的视野和格局 , 决定了机构的天花板 。
回望李开复 , 早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取得博士学位 , 短暂留校任教后 , 先后到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担当重任 。 这些经历 , 为李开复创办一家传递创业火种的科技投资机构埋下伏笔 。
- text|《2021大数据产业年度创新技术突破》榜重磅发布丨金猿奖
- 36氪5G创新日报0112|福建省首个“5G+VR”英模会客厅正式上线;齐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5G+ 5g
- 腾讯研究院|构建美好数字社会,腾讯2022科技向善创新周成功举办
- 医疗|8家优质企业签约入驻 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启用
- 交汇点讯 近日|创新担当!紫金山实验室获两项全国级科技大奖
- 雷曼巨幕LEDPLAY获IT影响中国2021年度创新产品奖
- 副总经理|ZOL观察:创新引领超越 光峰工程投影的起航之路
- 标准|丁磊回应统一充电口提案争议:标准会否阻碍创新 鼓励开放讨论
- 创新大赛|RTE创新大赛三强揭晓 !《实时互动场景创新生态报告》重磅发布
- 台积电|台积电解读财报:21年营收568.2亿美元创新高 北美才是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