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四 )


经过综合考虑 , 组委会让专业的科学工作者提炼出论文的关键信息 , 并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 , 再请研究者本人审核一遍 , 最终在不歪曲原意的情况下 , 将其制作成“一分钟简笔画”的短视频 。
比如第一届菠萝科学奖的心理学奖 , 颁给了来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周欣悦 。
如果光看她的论文题目——《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 , 作为非专业人士的你 , 能立马领悟到这项研究的好玩之处吗?显然不能 。
于是 , 菠萝科学奖为它总结了一句“人话”:“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 ”
看完这句话 , 你是不是马上就觉得它有意思了?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每年的菠萝科学奖 , 为了扩大科学传播效果 , 还会专门举办为期两天的“菠萝科学集市” 。
在菠萝科学集市中 , 大众可以体验各种好玩的科技产品 , 并感受组委会天马行空的脑洞:
比如在2016年 , 菠萝科学集市以“行星际旅行”为主题 , 打造了一个旅行社 。 在这里 , 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展位和海报 , 游客可以申领护照、申请签证、通过海关 , 如果有合适的太空飞船 , 就可以真的上天了;
2017年 , 菠萝科学集市就以“人工智能”为主题 , 在线下打造了一家图不灵医院 , 并设置了路盲测试中心、成名妄想症诊室、智商保健中心、家长治疗室等好玩的科室 , 大众可以从医院“食堂”领取3D打印的食物 , 并用刷脸的方式获得饮用水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不仅如此 , 在每年的颁奖晚会上 , 菠萝科学奖还会以跨界联合的方式 , 推出各种有趣的节目:
他们曾经邀请知名配音演员商虹和季冠霖 , 在现场上演科学版《泰坦尼克号》;也曾尝试让主持人来一场科学脱口秀、让医生组成青光眼乐队在现场演出;
他们还曾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 , 推出京剧版《三堂会审伽利略》 , 让罗马教廷红衣主教与伽利略“父女”展开一番辩论……
李瑞宏说:“很多人并不是不热爱科学 , 而是没有渠道去了解 。 菠萝科学奖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 , 将各行各业的大V都拉进科学的圈子里来 , 就实现了‘1+1>2’的传播效应 。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人类最宝贵的品质 ,
我投好奇心一票
提到科学家 , 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形象?
2021年9月 , 西南大学对重庆市近2000名中学生展开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 青少年对科学家的想象依旧止步于“聪明、奉献、伟大、严谨”等词汇——
在不少人的眼中 , 科学家仍是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刻板形象 。
尽管科学传播正在成为新常态 , 但大众对科学家的认知还十分有限 。
正如瘦驼所说:“大众可能还是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遥远 , 只能想象他们在实验室中工作的场景 , 没法想象跟他们坐在一个桌上吃饭的画面 。 ”
而菠萝科学奖的出现 , 在某种程度上松动了偏见的土壤 , 让大家对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多元的认知:
一个科学家 , 可以研究宏大深远的科学命题 , 也可以思考“泳池里到底有多少瓶尿”“男生追女生的数学公式”这种问题;他们不一定整天窝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 , 也可能会去户外做调研 , 说不定私下还是紧跟社会热点的5G冲浪选手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菠萝科学奖的初衷是“向好奇心致敬” , 从这些获奖科学家的身上 , 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一宝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