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三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 ,
是怎么诞生的?
“X老师您好 , 我们是菠萝科学奖组委会 , 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 , 您获得了今年菠萝科学奖的化学奖 。 ”电话那头的获奖者啥也没说 , 啪地一声挂了这通“诈骗”电话 。
这件事发生在菠萝科学奖的诞生之初 。 现在回想起来 , 王丫米也觉得这通电话挺像“骗子”的:“如果后面再补一句‘您先交200元当定金 , 我们就把证书寄给你’ , 那就更像骗子了 。 ”
直到今天 , 菠萝科学奖还流露着一股“不正经”的气息:
新周刊采访人员了解到 , 虽然由浙江省科技馆和果壳网联合创办 , 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民间”奖项 , 菠萝科学奖并没有常设机构和固定班底 , 每年都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办、由谁来办 , 所以他们每年都声称自己是“最后一届”——
组委会也真的把每一届都当成最后一届来办 , 他们甚至没有保存各大平台的账号密码 , 因此每年都会重演一番寻找密码、鸡飞狗跳的历史 。
如果你在B站上同时搜索到了“菠萝科学奖”和“菠萝科学奖官方” , 不用怀疑 , 这两个都是官方账号 , 只不过他们实在找不到密码 , 只能再注册一个 。
就连“菠萝科学奖”这个名字 , 也是团队成员在吃水果冰的时候 , 无意中想出来的:
“当时大家觉得用水果来命名一个奖项挺好玩的 , 所以就左看看右看看 , 最终选择了菠萝 , 后来才给它加上了‘出身草根’、‘剥开科学坚果’等各种特性 。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但就像外表奇形怪状、内核酸甜可口的菠萝一样 , 菠萝科学奖看似不正经 , 实则在认真科普 , “用不严肃的方式来传递严肃的内核” 。
菠萝科学奖评选的奖项 , 要同时符合“科学性、传播性”两个特征 , 言下之意就是既要好玩 , 又要专业 。
只要了解一下它的评选过程 , 你就会知道这个看上去“不靠谱”的奖 , 到底有多“正经”:
李瑞宏告诉新周刊采访人员 , 每年的菠萝科学奖结束后 , 组委会都会四处搜罗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科学论文或实验研究 , 并将这些好玩的研究放进下一届菠萝科学奖的提名库中 , 确保每个奖项有3~5个提名 , 随后 , 菠萝科学奖的评审团再从中选出获奖研究——
为确保获奖研究兼具科学性和传播性 , 组委会还将评审团分为“科学评审团+星光评审团” , 前者有“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天琴计划”负责人李淼这样的科研专家 , 后者有科幻作家刘慈欣、知名作家东东枪、主持人路一鸣等社会名人 。
比如第一届的菠萝科学奖评审团 , 就由15位科学家与26位社会名人组成 。
这一年的数学奖 , 有5个提名研究 , 包括《一种宋词自动生成的遗传算法及其机器实现》(人工智能“写诗”)、《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在炖煮猪肉工艺优化中的应用》(怎么炖肉最好吃)等 。
在综合评估科学性、传播性之后 , 评审团将最终奖项颁给了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 , 因为他们研发出了“央视龙年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在确定了获奖研究之后 , 菠萝科学奖的组委会不仅要联系获奖者、设计奖杯 , 还需要对研究论文进行二次解读 , 制作相关科普视频:
不论是多么好玩有趣的研究 , 在正式的论文表述中 , 都会使用大量严谨(枯燥)的专业术语 , 因此想要引起大众的好奇心 , 就必须用“大白话”将它们翻译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