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二 )


“美国的搞笑诺贝尔奖 , 其实大都是科学界的自嘲自讽 , 这也得益于他们宽松的科研环境 。 但我们不希望给科学家增加额外的压力 , 所以我们决定去褒奖科学家的好奇心 , 用一个正向的奖项去鼓励他们 , 而不是讽刺他们做了一些‘没有用’的研究 。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那么 , 菠萝科学奖的获奖研究 , 是如何体现“向好奇心致敬”这一宗旨的?举个例子:
今年的生物学奖 , 颁给了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杨晓菁副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 , 获奖研究是“对鸟的方言研究” 。
看到这个研究 , 相信大家脑海中马上会冒出无数问号:什么 , 鸟还有方言?要研究鸟的方言 , 是不是还要先懂鸟语?
为了研究鸟类方言 , 杨晓菁团队选择了白头鹎(bēi)这一常见的鸟种 , 举着麦克风在全国各地录制收集白头鹎的叫声 , 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地方的白头鹎 , 确实会产生“南腔北调”的差异 。
当他们把带着不同方言的录音放给白头鹎时 , 它们甚至还会露出“这是什么鸟语”的神奇反应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原来我们每天听到的鸟叫声 , 还有这么多个中名堂?
但如果只把它当作一个“无用的沙雕研究” , 那你就错了 。
提名该奖项的科普作家瘦驼表示 , 很多人不知道研究鸟的叫声到底有什么用 , 但其实这类研究正在从微观的角度来剖析方言现象 , 告诉我们语言是怎么形成、怎么进化的 。
往远了说 , 鸟类语言不通 , 就没法交配 , 进而产生所谓的生殖隔离——再过几万年、几十万年 , 可能北京的白头鹎和广州的白头鹎就演变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了 。
“对于人类这种一生只有不到百年寿命的生物来说 , 或许我们很难见证一个革命性新物种的诞生 , 可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有趣的研究中 , 感受到进化是怎么持续发生的 。 ”
如果了解完这个研究 , 你还会产生更多问题——比如鸟类有方言 , 那还有没有其它好玩的研究?——那么恭喜你 , 你已经成功掉进菠萝科学奖的“圈套” , 被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好奇心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每年的菠萝科学奖 , 都会给获奖者颁发一个独特的奖杯 。
比如2012年的奖杯是一把锤子 , 组委会将它命名为“好奇心榔头” , 寓意着砸破固有的樊篱、挖掘事实的真相;2017年的奖杯是一把滋水枪 , 又名“人工智能终结者”;2018年的奖杯是一个水龙头;
2019年的奖杯是一个装着塑料的盒子 , 组委会将它定义为“未来文物” , 并交代获奖人将这个盒子传给子子孙孙 , 并附上遗言:如果这个时代仍然有塑料 , 就不要打开 , 直到它成为一件文物……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强得很
文章图片
而今年的菠萝科学奖 , 索性在奖杯上糊了一坨沐浴海绵 。
这坨看似平平无奇、与羊肚菌和方便面“撞脸“的海绵 , 在菠萝科学奖组委会的口中 ,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
天然海绵 , 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6亿年 , 是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 。 但由于它没有神经元 , 是一个“无脑生物” , 直到1765年 , 人类才意识到它是动物 , 因此 , 它在整个生物进化史中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 。
所以 , 获奖者在拿着这块海绵搓澡、洗碗、擦桌子的时候 , 可以思考神经元的起源和意义:
“请好好善待自己的神经系统 , 如果有脑子却不用来思考 , 你和一块海绵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