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奶大战( 三 )


但当这块市场已经被蒙牛、伊利和光明瓜分殆尽时 , 其他公司想硬切进来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 彼时 , 低温酸奶正是最好的绿洲 。
2015年 , 法国乳制品品牌优诺窥得中国市场对于酸奶的不信任下隐藏的商机 , 推出一系列声称采用100%生牛乳制成的高端酸奶 , 至此拉开了中国高端低温酸奶领域争夺战的序幕 。
2017年9月 , 国内酸奶销售额达到1220亿元 , 同比增长18% , 首次超过纯牛奶 。 一些互联网思维培育出的新锐品牌在资本的扶持下 , 以不走寻常路的营销 , 精准定位 , 切入细分市场 , 迅速在市场上占下一席之地 。
但对于很多没有渠道和产业链优势的创业公司来说 , 虽然走高端路线有可能覆盖成本 , 但高端低温酸奶却失去了同门高端常温酸奶的优势 , 很容易被21天的保质期困住 , 被尚不发达的冷链系统困住 。
03Change酸奶之死
Change酸奶正是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典型例子 。
2018年前后热衷运动的人也许对这个牌子有印象 , 主打健康的脱脂、无糖、高蛋白低温酸奶 。
对酸奶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 , 健康八成跟美味相悖 , 这款主打健康的高端酸奶注定难以走主流路线 。
但创始人的初衷就是这个定位 , 也是源于自己在生活中的需求——作为运动后的功能性补给 , 及时补充高蛋白 。 准确切入了一个非常细分的健身人群 。
Change推出的四款产品中 , 每百克乳蛋白最高可达10g , 并且特意标明是乳清蛋白 。 乳清蛋白是生牛乳中的主要蛋白质之一 , 吸收更快 , 适合健身后的即时补充 。
如此针对性的功能 , 促使一些健身达人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带货 , 一时风靡健身圈 。
但四年前不比现在全民健身的风潮 。 目标圈层以外的受众大多对Change酸奶的口感不予认同 , 觉得太酸了、不好喝 。 所以即使Change酸奶只占用了完达山工厂一条生产线仅晚上四小时的产能 , 也已经完全够用 , 甚至有时候供大于需 。
而供需不匹配对于保质期只有21天的低温酸奶是莫大的挑战 , 卖不出去的酸奶只有倒掉 , 倒掉就是亏本 。
如此花费了四到六个月 , Change团队将整个业务跑得比较顺畅后 , 供需才趋于平衡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酸奶业务即使盈利 , 却也只是微乎其微 。
中国酸奶大战
文章图片
Change酸奶的定价并不算亲民 , 主打的三款产品定价都在15元左右 , 优惠或促销下来的最低实际成交价差不多控制在12元左右 。
2018年将酸奶卖到12元 , 为什么还只是微利?
原因就出在冷链系统的高额成本 。 据透露 , Change酸奶业务在出库前的成本大抵为售价的40% , 出库后的大头都花在冷链运输上 , 从生产线上出来就要进冷库 , 全程一直冷藏 。
“相当于给顺丰冷链打工了!”彼时担任Change酸奶市场总监的CC如实告知 , 公司的纯利算下来可能还不够付给顺丰的费用 。
中国酸奶大战】Change酸奶在当时尚未有机会进入线下商超 。 像盒马这样的门店 , 入库时会特别测量酸奶产品的温度 , 超过4度直接拒收 , 一方面为了保持新鲜 , 另一方面也出于省钱的经济考量 , 毕竟耗电降温又是一笔额外的费用 。
如此撑了半年 , Change拿到了第一笔天使轮的融资 , 用于验证模式、研发产品、取得用户规模 。
但一条微利的产品线并不能养活公司 , 为了进一步扩大用户盘 , Change与小米有品合作 , 考虑到健身圈层以外的受众 , 上市了一款添加了甜菊糖的酸奶“10S” , 仅在小米的渠道售卖 。
尽管做出了代糖的妥协 , 10S依然没有俘获健身人群以外的人心 , 在小米有品上反响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