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奶大战

中国酸奶大战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商隐社 , 作者|夜航船 , 编辑|齐马
最近几年 , 中国酸奶市场正在开启一场“高端”争夺战 。
作为消费者 , 或许我们对这场“大战”所知不多 , 但能切身感受到的是 , 超市货架上 , 不仅有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传统品牌种类繁多的酸奶 , 还塞满了简爱、乐纯、卡士、北海牧场、吾岛等酸奶新势力的产品 , 他们都在强调着更“简洁”的配料 , 然而价格却越来越贵 , 高端低温酸奶单瓶冲破10元甚至20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
与此同时 , 资本对酸奶赛道也是青睐有加 , 乐纯、简爱、吾岛等高端酸奶品牌频繁获得融资 , 在原料、供应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 。
这些品牌能在“双子星”蒙牛、伊利的垄断下打得火热 , 其实是由低温酸奶的特性决定的——生命周期短 , 需要冷链配合 。
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尚未足够下沉 , 让原本规模就小的低温酸奶市场存在很多局限 , 还是一个太不起眼的细分市场 , “双子星”不屑于去认真插手 , 于是便给一些新品牌、小企业留出了生存空间 。
高端低温酸奶这么贵 , 是智商税吗?决定酸奶企业生死的关键是什么?在“双子星”笼罩下 , 未来会有一批小而美的低温酸奶品牌出现吗?
01高端低温酸奶就是智商税?
如果将时间拉回到2012年 , 也许还会有人记得 , 央视某主持人在微博对酸奶的一条爆料 , 让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
“来自调查采访人员的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 , 内幕很可怕 , 不细说 。 ”
后续有人接着爆料称:
“央视一哥们说 , 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 , 问为啥 , 他比喻说 , 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 , 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 。 ”
“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 。 所谓老酸奶 , 就是更加浓稠 , 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 。 工业明胶 , 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 。 果冻更是如此 。 这本该是常识 。 ”
……
以此事为分水岭 , 国人对于酸奶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陡然升级 , 偌大的林子满满的都是惊弓之鸟 。 不喝老(固体)酸奶、不吃果冻成为大众最新的“膳食指南” , 为后来乳企大打“纯净配料”牌埋下了伏笔 。
事实上 , 对于食品产业 , 大多数人只有一些朴素又偏颇的认知 , 比如“越浓稠的酸奶营养价值越高”“酸奶有助于消化”“酸奶可以减肥”等 。
当时很多厂商一窝蜂推出的老酸奶和过去古法纯粹的老酸奶并不一样 , 是在普通的牛奶中加如明胶、果胶、植物胶或其他增稠剂等成为浓稠的膏状 , 实际上更接近于“酸奶软冻” 。 再加上多名专家集体发声质疑老酸奶的营养价值 , 使得不少消费者决定购买酸奶机自给自足 。
但自制低温酸奶除了费时以外 , 一是不稳定 , 时间、温度和卫生条件某一点没把握到位 , 做出来就是一团浆糊 , 难以凝结成块;二是配料可控了 , 但营养成分却算不明白了 。 而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低温酸奶 , 胜在稳定可控、配料成分明明白白 。
到了近几年 , 消费者对酸奶最大的困惑就是:酸奶怎么贵了那么多?
摆放在商超冷藏货架中最醒目位置的是单价突破10元的、甚至接近20元的高端低温酸奶 , 曾经9.9元就可以纳入囊中的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老牌八连杯酸奶 , 或是3元的袋装酸奶 , 已然退位让贤 , 要么不见踪影 , 要么窝在货架的最底层 。
中国酸奶大战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