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甲子光年( 四 )


在2017年的工博会上 , 日本一家陶瓷生产企业主动提出需求 , 想请珞石开发陶瓷刀的自动开刃方案 。 这让珞石开始注意到刀具开刃场景的前景 。
刀具领域看似小众 , 市场空间却不小 , 且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
中国每年的刀具产能达1.8亿把 , 年产值近800亿人民币 , 其中仅广东阳江一地就贡献了70%的产量 。
仅在开刃环节 , 一家年产值在2亿人民币的刀具企业按传统人工开刃生产方式 , 需要15~20名开刃工人 , 而每台机器人可以替代2~3人;再加上刀具工厂环境恶劣 , 开刃外的其他环节也有机器换人需求 , 这个领域的总市场规模在百亿级人民币左右 。
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甲子光年
文章图片
刀具工厂环境恶劣 , 噪音大 , 且有大量金属屑、切削液等对人体有危害的化学物质
然而 , 真正开始进入产品研发环节 , 刀具开刃场景的难度和研发周期都超出珞石的想象 。
2018年年初启动开刃自动化方案的研发时 , 珞石团队原本觉得半年就可以搞定 , 但最后用了近1年半的时间 。
慢的重要原因是 , 行业知识和客户需求比预想中复杂 。
从2017年中到2018年初 , 珞石在做陶瓷刀的方案;2018年 , 珞石开始正式转战拓展国内金属刀具的客户 。
为更好了解金属刀具的生产流程 , 2018年3月 , 珞石专门派项目团队去阳江跟着老师傅从头开始学开刃 。
泡了2个月后 , 工程师们获得了不少行业知识 , 比如:一把好刀有衡量标准 , 刀的两刃口角度需控制在多少度 , 宽度要控制在什么范围 , 才能保证刀刃美观、锋利 。
凭着此前陶瓷刀的开刃经验 , 珞石用2个月时间就做出了解决方案 , 但很快发现 , 适用于陶瓷刀的固定轨迹开刃方案不能直接复制到金属刀具上 , 因为金属刀坯的一致性不如陶瓷刀坯 , 前者的厚薄其实有细微差异 , 所需开刃轨迹和开刃力度也会随之变化 。
于是 , 珞石又在方案中增加了视觉能力 , 即先用视觉技术识别每把刀坯的立体形状 , 再结合刀形成机械臂的运动轨迹、位置和力控等参数 , 实现了“千刀千磨” 。
这也让珞石更深刻地理解了刀具企业机器换人的需求——机器人不仅要能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 还要提升良率和成品的一致性 。
因为再有经验的老师傅也有失手的时候 , 且哪怕是同一个师傅磨出来的刀也会有细微差异 。 而机器人则能实现更高品质的批量输出 , 给刀具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和竞争优势 。 这也意味着开刃自动化方案在行业内有被客户复制的可能 , 这进一步增强了珞石做刀具开刃场景的决心 。
但这还是只知其一 , 不知其二 。
到2019年3月 , 珞石的工作站已能满足客户“一刀切透105张测试纸”的要求 , 在“磨好一把刀”上初具成效 。
但这时客户又提出 , 其实“我想要的不仅是磨好一把刀 , 而是N把刀”——比如上一把还在磨斩切刀 , 下一把就要换成菜刀 。
这涉及到的难点是“换产” 。 阳江大多数企业是代工厂 , 代工刀具的产量不稳定、种类不确定 , 如果不能实现自动换产 , 每次机器人更换刀型时都要重新调整打磨参数 , 耗时耗力 。
于是珞石又在原AutoGen智能视觉规划系统的基础上 , 研发了更复杂和灵活的自动轨迹规划算法 , 适应形状不同、工艺要求不同的细分刀具产品 。
又3个月后 , 珞石终于在2019年6月推出了可实现换产功能的刀具开刃工作站 , 可兼容4~16寸范围内的不同型号刀具 , 这是珞石目前在刀具行业开始复制起量的产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