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甲子光年( 二 )


另一边则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设备之一 , 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的经营与发展困局 。
困局的核心表现是毛利低 。
虽然大势上 , 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坐拥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应用市场) , 且国产厂商市占率连连提升 , 但遭不住没有盈利空间 。
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甲子光年
文章图片
2019年 , 四大家族库卡(KUKA)、安川电机(Yaskawa)、ABB、发那科(FANUC)的毛利率分别为21.2%、30.3%、31.8%、35.8% 。
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甲子光年
文章图片
而以7月15日刚刚在科创板上市的埃夫特为例 , 其机器人本体业务的毛利从2016年到2019年分别为16.15%、16.43%、18.33%和21.87%;集成业务的毛利则分别为13.89%、8.51%、11.48%和15.13% 。 这也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这家去年收入规模已达12.68亿人民币的企业当年仍有4268.28万的亏损(归属于母公司的亏损) 。
其实在中国厂商大举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之前 , 这是个油水不错的行业 。 2014年 , 一台负载6kg的轻型机器人售价就超过10万 , 抵得上一台A级轿车 。
但也是从那时起 , 令全球制造业闻风丧胆的中国人来了 , “中国做啥啥便宜”的故事再次上演——从2017年年底开始 , 部分厂家为抢占市场不断推出超低价格的产品 , 本就同质化严重的国产机器人行业整体降价 , 连带着进入中国的四大家族等外企也跟着降价 。
到2018年 , 勃朗特的六轴机器人裸机已低至2.85万元;广州启帆的协作机器人则定价3.9万元;从移动互联网跨界而来的猎豹移动子公司猎户星空也推出了29999元的7轴机械手;慧灵科技售价8000元的SCARA(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则直接将机器人带入千元时代 。
而在能把价格卖到比较高的汽车、3C头部客户订单上 , 打“性价比”又不足以拿下客户 。 以整车厂类的客户为例 , 四大家族占据我国近80%的市场份额;外资二线品牌日本那智不二越、川崎重工及韩国现代重工等企业则把持着剩余市场的大头 。
对头部客户来说 , 和动辄成立上百年的机器人领域老贵们相比 , 国产新秀们目前在稳定性、易用性、故障率、精度等指标上还存在差距;比起一时的价格诱惑 , 客户会更看重这些性能指标和供应商是否能长期存续 , 毕竟在工业领域 , 每换一次供应商都劳神伤财 。
价格上不去的同时 , 国产厂商的成本也下不来 。
一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很难从供应链角度压低成本 。 对大部分国产厂商来说 , 占工业机器人70%成本的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三大零部件依然依赖外采甚至进口 , 成本较高 。
二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家销量有限 , 在主流产品六轴工业机器人上 , 年销量超过2000台的国产厂家屈指可数 , 难以通过跑量拉低机器人高昂的研发成本 。
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又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 。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下游行业汽车零部件、整车装配、3C等都受到较大影响 。
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甲子光年
文章图片
但困局往往意味着机遇 。 供需两头难的实质是供需不匹配 , 这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机会:
“农村包围城市 。 ”
2.以智能化实现“边缘突破”
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
这涉及什么是农村 , 什么是城市 。
上文提及的富士康的装配和张小泉的刀具开刃等场景 , 正是传统工业自动化的“农村”地带 。
这里的“农村”不是指下沉 , 而是指其需求很难被过去的技术和产品解决 , 因为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还不够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