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太空出舱背后那缕“曙光”( 二 )


“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的 , 作为航天员教员 , 我们也要努力变得更加优秀才行 。 ”吴昊说 。
努力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主任王焰磊评价她“悟性高 , 能吃苦” 。
担任出舱活动训练主教员两年多 , 吴昊已经组织航天员进行了上百次的训练 。 她参与设计出舱活动训练的每个环节 , 不仅熟悉整个流程 , 对空间站平台设备、舱外服等各系统的操作和处置情况也是滚瓜烂熟 。
【航天员|太空出舱背后那缕“曙光”】与航天员天地一心默契配合
由于天地差异 , 再多的地面训练 , 也不可能完全模拟太空环境 。 实战过程中 , 也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 。
在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中 , 时任“曙光”指挥王焰磊的口令响彻太空 , 在轨航天员和他配合默契 , 出舱任务圆满完成 , 他也随之成为“网红” 。 任务结束后 , 王焰磊打开手机 , 发现有200多条来自同学朋友亲人的祝贺信息 。
从事航天员教员工作16年 , 担任过神舟七号任务出舱活动训练主教员 , 王焰磊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最年轻的80后室主任 。 有人称赞他说:“这么年轻就当主任 , 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有活力!”
在空间站首次出舱任务的前几天 , 王焰磊和航天员系统总体岗一起 , 与空间站系统和测控系统的岗位人员 , 对整个任务流程进行反复核查 , 明确每条指令发送的时间点、重要事件的时间点以及逻辑顺序 。
可没想到 , 出舱活动一开始 , 他就遇到当头一棒 。
由于太空复杂因素 , 航天员出舱前准备的时间 , 比预计的要多出来半小时左右 , 出舱活动时间因此也要往后顺延 。
这意味着 , 此前拟定好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全被打乱了 , 所有测控弧段要做的事 , 都要重新评估和调整 , 这对指挥的节奏把握能力提出了考验 。
现场有人着急了:“不然 , 就催航天员动作加快点?”
王焰磊坚决否定了这一要求:“不行 , 没有充分的准备 , 必然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 也会给航天员造成心理压力 。 ”
果不其然 , 在后续进程中 , 航天员在出舱过闸段 , 把耽误的时间又抢回20分钟左右 , 一系列动作十分流畅 。 这还要归功于在地面上进行的多次出舱活动程序训练 。
事后 , 王焰磊说:“我太熟悉航天员对哪些操作程序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 能做到什么程度了 , 我们会据此作出相应调整 。 ”
在那次出舱任务中 , 王焰磊的眼神紧随在轨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 在关键时刻给予提示 。 “03”航天员汤洪波在进行应急返回演练过程中 , 为了防止磕碰风险出现 , 王焰磊从各路视频图像中综合观察 , 及时告知 。
“‘03’注意身体姿态向下控制 , 避免头部磕碰 。 ”“‘03’注意保护面窗 , 泛光灯距头部太近 。 ”……伴随着王焰磊的一路叮嘱 , 汤洪波以最快速度攀爬回舱口 , 并进入节点舱 。
任务中 , “02”航天员刘伯明将舱外操作台从机械臂拆除时 , 遭遇了“拦路虎” 。
在太空 , 物体的质心偏高 , 一米多长的操作台摇摆不定 , 加上航天员没有着力点 , 操作起来非常费力 。 这时 , 刘伯明灵机一动 , 跟王焰磊说:“曙光 , 按出舱流程操作试试?”
旁人可能听不懂该术语 , 王焰磊却心领神会 。 刘伯明指的是 , 按之前操作台出舱时的安装流程 , 将其逐段分解拆除再进行组装 , 而非原计划整段拆除和安装 , 这样就降低了质心 , 稳定性会好些 。
王焰磊迅速向出舱支持小组的空间站岗位人员确认技术状态 , 同步分析此时舱外的安全绳状态 , 随即请示组长黄伟芬 , 在组长决策可以按此实施后及时发出指令:“神舟十二号 , 将操作台进行拆解 , 使用两条安全带分别固定 ,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