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空|五连问:太空“撞车”意欲何为

2021年12月27日 , 我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使用 , 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外空探索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 提供更优“中国方案” , 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的安全不仅是我国也是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 。
因此 , 近半年来美国星链卫星两次抵近并危及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安全的行为 , 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和谴责 , 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尽快完善相关外空全球治理机制和措施 。
随着外空竞争日趋激烈 , 相关技术和商业活动不断发展 , 外空环境日趋拥挤 , 一旦发生在轨碰撞、误解误判、“擦枪走火”等外空事故或事件 , 后果不堪设想 。 外空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 尤其是亟须讨论构建有关低轨巨型星座(发射入轨的卫星集合)的国际治理机制 。 为了打造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 , 马斯克称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计划发射4万颗星链卫星 , 截至2021年12月7日 , 已经发射了近两千颗卫星 。 这必然导致在轨碰撞的风险急剧增加 。 毕竟 , 此前所有国家在轨运行的卫星总数才有两千多颗 。 有专家认为 , “仅统计星链卫星接近其他航天器的次数 , 这一数字也达到每周500次” 。 此次中国空间站被迫采取避碰措施并非孤立事件 。 2019年9月 , 欧空局(ESA)曾主动执行规避操作 , 确保其卫星不会与星链卫星相撞 。 与ESA选择“独自默默承受”不同 , 中方向联合国递交了外交照会 , 以此来切实敦促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共同谋求解决方案 , 这极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关于建立卫星避碰国际协调机制的正式讨论 , 从而引领外空全球治理机制、外空国际法治的良性发展 。
根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2021年12月10日发布的文件 , 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表示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 , 在2021年7月、10月先后两次危险接近中国空间站 。 为保障空间站及航天员安全 , 每次都是中方主动采取了紧急避碰措施 。 关于SpaceX是否是故意乃至恶意抵近中国空间站 , 这属于复杂的技术调查和法律举证问题 。 更应关注的是 , 此次事件以及中方照会对后续联合国框架内外的相关国际谈判将产生哪些影响 , 并围绕外空全球治理的应有发展来展开讨论 。
1、国际空间法过时了吗
近十年来 , 国内外不时出现“空间法过时论” , 认为制定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联合国外空系列条约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外空全球治理的需求 。 中方照会发出后 , 一些美国专家重提“空间法过时论” , 不排除这有为美国“洗地”的嫌疑 , 言外之意就是美方的做法即便有不妥之处 , 也没有违反任何国际规则 , 因为此次事件属于“法外之地” 。 但是 , 离开具体场景泛泛主张“空间法过时”既是偏颇的 , 也是危险的 。 虽然联合国外空系列条约制定于20世纪 , 但它建立的“原则—义务—制度—机制”四位一体的法律体系在外空全球治理中仍发挥着重要基石作用 , 不宜轻谈妄谈过时 。 如果离开具体问题 , “空间法过时论”则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 为其不遵守国际法或为谋私利抛开国际法另起炉灶提供借口 。 诚然 , 由于缺少具体规则 , 空间法也需要根据实践发展做出相应调整 , 即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详细规则 , 作为已有法律体系的有益补充 。 但从规则进化的角度看 , 从“打补丁”到“全面升级(制定新条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而当下国际社会讨论的重点 , 应当是全面深入考察国际空间法规则体系在具体外空活动或行为场景下的适用性问题 , 即首先讨论某个具体规则是否适用于特定场景或行为 , 继而讨论如何解释特定规则才能保障其合理适用 , 最后才是讨论是否需要建立具体机制来予以补充 , 或是需要适当创新规则乃至制定新条约 。 这些层层递进的讨论都应由各国在联合国框架内开展并得出相关结论 , 在此之前不宜以偏概全、先入为主 。 过度强调“空间法过时论”会贬损已有国际法的权威性 , 不利于外空全球治理和外空国际法治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