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太空出舱背后那缕“曙光”

“我是曙光 。 ”
“曙光明白!”
11月7日 , 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中 , 一声声来自地面的“曙光”口令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
那么 , “曙光”是谁?
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 , “曙光”曾是星星之火 , 点亮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 我国启动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 , 名字就叫“曙光一号”工程 , 最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 被迫下马 。 直到1992年 , 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 , 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摇篮”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在多年默默努力后迎来了载人航天事业的曙光 。 “曙光”也成为航天员系统的代号 。
如今 ,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入空间站阶段 , “曙光”的职能也得到拓展 , 成为航天员出舱活动专项指挥的代号 。 对于在轨航天员来说 , “曙光”意味着距离太空400公里高度下航天员系统岗位人员在幕后的全力支持 。
口令是一个人发出的 , 但“曙光”代表的 , 却是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出舱活动支持小组 , 该小组覆盖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以及测控系统 , 由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任组长 。 航天员的出舱任务就由该小组提供支持 , 并提出决策意见 , 航天员从核心舱进入节点舱 , 直到出舱活动任务完成 , 返回核心舱并关上舱门 , 全程都由“曙光”指挥实施 。
可以说 , 在每一次出舱活动中 , “曙光”都指引着航天员行走太空 。
引导航天员冲锋作战的指挥员
在11月7日出舱活动的直播画面中 , 有个身穿蓝色试验大褂、扎着马尾辫、戴着金框圆眼镜的科研人员频频出现在镜头里 , 她的声音穿越天地 , 指引400公里高度之上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的操作 。
她就是这次出舱活动的专项指挥——吴昊 , 代号“曙光” 。
“神舟十三号 , 机械臂即将转移 , 请确认安全带与舱体无连接 。 完毕!”当晚 , 吴昊紧盯着监控画面 , 密切关注在轨航天员的操作 , 指令有条不紊 。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 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男女航天员协同开展的出舱活动 , 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 , 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
在出舱活动指挥的接力赛中 , 吴昊接过的是第三棒 , 成为空间站出舱活动第一位专项女指挥 。
她深知责任重大:如果把出舱活动比作一场战役的话 , “曙光”身后的出舱活动支持小组相当于指挥部 , 而“曙光”则是引导航天员冲锋作战的指挥员 。
尽管在地面经过多次的出舱活动训练和演练 , 尽管有一套科学详尽的实施方案和数百条故障预案 , 尽管身后有个出舱活动支持小组 , 但在这场实战中 , 吴昊仍面临着巨大压力:毕竟 , 航天员离开核心舱 , 只身进入深邃的太空 , 面对的就是未知的风险 。
这要求她必须对出舱活动的整个流程设计非常熟悉 , 掌握操作的关键点和难点 。 同时 , 她还要全面掌握上百种故障预案 , 针对预案内故障 , 指挥航天员进行相应处置 。
吴昊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 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飞船专业技术组工作 , 这对她是个陌生的领域 , 可不到一年时间 , 吴昊就成长为飞船飞行程序训练主教员 。
为什么这么快就担任主教岗位?外人很诧异 。 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 。
每个飞行阶段有哪些关键操作 , 可能出现哪些故障 , 如何进行处置 , 她不停地反复推演 。 5个飞行阶段100多项重要操作、60余个故障处置预案和4类应急程序 , 全部了然于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