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互联网巨头的「云」动荡:员工崩溃、部门重组、高层下课( 三 )


其二,对于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政企市场来说,大钉钉整合了原钉钉事业部、阿里云视频云团队(视频云)、阿里云Teambition团队(协同团队)、企业智能事业部宜搭团队(低代码)、政企云事业部、数字政务中台事业部、乌鸫科技部分团队……
不难看出,这里面至少有一小半的企业与政企客户有关,而对于发力政企客户来说,钉钉同样是掘金的利器。
因此,从业务逻辑上来说,阿里云需要钉钉,而钉钉也理应为阿里云做开路先锋,这都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在无招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怎样能往前推。
雷锋网发现,钉钉的组织结构经历过从钉钉到大钉钉,然后大钉钉一分为三,然后再三合二,最终又三合一的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这个循环结束一次的节点,就是无招离开。
“强推合并和重组,需要管理者有着很大的魄力和决心。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大厂在云上快刀斩乱麻,都表现得挺坚决。”鲁冰坦言。
巨头能否在新业务上成事,从来不在于对手有多强,而是取决于老一批既得利益者在公司内部话语权有多大,以及他们是否会妨碍新业务发展。
“微软为何错失移动互联网,是反应慢吗?还是没钱?
很大部分原因是当时的PC业务线过于强势,早期不断限制甚至打压移动端团队,在内耗中错失了最佳时机。
“在微软内部,移动业务的推进,无疑是在革PC的命,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坐得住?这个时候,只能在与过往核心业务没什么利益冲突的领域和人身上寻找突破,而微软抓住的这根新救命稻草,就是云计算和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纳德拉。”微软前员工龚加告诉雷锋网。
企业最强大的地方,一定会成长出最大的软肋。
“其实当时阿里在内部推动云时,也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各个C端产品线对云信任度有限,担心随时可能崩掉;二是如果淘宝等产品架设在阿里云上,那原有的部分相关开发和运维人员不得不调岗甚至辞退。”
大规模的重组和革新,都集中体现着企业领导人的转型魄力,这当中必然刺刀见血。
为何只有腾讯云没有合并重组?
很多人疑惑,为何2020年前后那场云计算的内部收编,风暴几乎席卷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唯独是腾讯未对云部门“下手”。
这背后是有历史渊源的。
2018年9月30日(简称930变革),腾讯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并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ISG)。
930操刀人杨国安教授,一直信奉一个理念:战略×组织能力=企业持续成功。
腾讯的战略就是用“连接”成全一切,但连接被烟囱式的组织处处限制。
其中以To B的产品线和技术体系为例,他们各自零散分布在不同事业群当中,缺少跨部门的结构化流程,各部门流程独立,且流程间需靠人工衔接,运作过程被割裂,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930变革,就是把未来可能遇到的组织问题,提前设计和处理好,防患于未然。
在具体设计上,CSIG把云、互联网+、智慧产业、AI(优图)等所有可能产生内耗和资源重复建设的赋能体系,全部融合在CSIG当中,减少像友商那样频繁出现的磨损和消耗,以达到1+1>2的效果。
但那次调整中,有两个历史遗留问题颇为棘手。
其一是,CSIG共有三位业务线的公司副总裁,分别是腾讯云邱跃鹏、安全丁珂、出行钟翔平。邱跃鹏与丁珂、钟翔平都是为腾讯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但麻烦的是三人平级。
所以在原则上,云部门的权力,不宜直接下放到安全和出行业务线。云本身和各行各业结合,如果无法渗透到部分行业当中,这会带来管理上的拉扯和业务分工上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