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互联网巨头的「云」动荡:员工崩溃、部门重组、高层下课( 二 )


阿里、华为、京东、百度、滴滴等公司的云事业群,相继与公司内部的其他事业群合并。
相应也出现其中一方的总舵手,联同自己班子集体离职的情况:
阿里云与原本独立的钉钉全面融合,钉钉CEO无招出走。
2020年1月8日,百度将ACG(百度云)、AIG(AI技术平台体系)、TG(基础技术体系),整体整合为“百度人工智能体系”(AIG),由新任CTO王海峰统帅,三个月后,百度云总经理尹世明离职。
2021年1月,京东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成立了京东科技,京东数科CEO陈生强调任,麾下大批高管离职。
半个月后,滴滴也宣布将滴滴云和原企业级事业部、效能平台部一并转入企业服务事业群,云负责人章文嵩加入高瓴资本。
今年4月,华为撤销Cloud&AI; BG,将BG中的云独立为Cloud BU,原总裁侯金龙调任,并陆续成立5大军团。
一位切身经历过云变革的行业人士鲁冰告诉雷锋网,云业务的合并重组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减少两大部门之间的内耗和技术、产品重复建设;
其二,独立发展时间的窗口已结束:早期的各自独立运作,是为给足发展空间,壮大后再收回;
其三,部门领导背后的靠山失势,被得势者收编。
第一点很好理解,无论像阿里云和钉钉、京东智联云和京东数科,还是百度云和AI体系,两条业务线在起步时,各有侧重,但随着业务发展,二者的交集越来越多,都是用ABC(AI、大数据、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和SaaS等软件产品,为客户解决问题。
而且随着目标客户群的不断重合,在客户需求解决手段和工具打造上,自然会大量趋同,造成产品和业务的重复建设。
“甚至同一个公司不同部门的人在竞标时都会遇到,非常乌龙。活生生搞成了赛马机制。”鲁冰打趣道。
C端产品实行赛马机制颇为常见,投入小回报大,成败迅速,既合情也合理。
“但To B大家都是乌龟行走,产品不成熟,ISV生态建设缓慢,交付质量层次不齐。全靠‘堆人头’,一单单的往出堆,短时间内形不成规模化效应,投入回报相比C端产品低出不少。所以在人力、资源、合作伙伴都匮乏的情况下,能集中力量就集中。大规模的整合非常必要。”
整合的出发点正确,但过程中的副作用不小。随之带来的组织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不断分散着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像无招这样的管理者,从0到1把钉钉做起来,转眼间亲生儿子改了姓,自然愤恨不平。”
雷锋网曾在《无招,离开阿里的日子》中如是形容钉钉并入阿里云体系:从钉钉做出惊天业绩,到云钉一体失去独立上市可能,再到无招出走创业,戏路恰好合乎“内部创业基业被夺,被迫愤而出走”的经典设定。无招出走和钉钉易主一事,确有悲情色彩。
“但仔细想想,如果钉钉保持独立,阿里云和钉钉的对手在不断增多和壮大,前后夹击中,还要分你我,最后的结果就是二者被一起拖后腿。”
尽管阿里云的市占率很高,但就云计算的总体渗透率来说,这个市场还远没有到熟透了的程度,云业务的落地、赋能、生根,特别是针对数字经济体之外的传统千行百业的渗透,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钉钉恰好是这个几乎为阿里云度身定做的抓手——
其一,从钉钉的起家道路来说,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钉钉一直是以服务中小客户为重,这与阿里云最早服务中小客户上云的步调也是一致的,所以钉钉天然有通向基数巨大的中小客户的通路,通过钉钉或说“云钉一体”向这些客户推广更多的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企业级服务,钉钉是最好的通路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