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煤炭军团,华为的求生欲( 六 )


《地心营救》里的超级救援队
他先是根据整个矿井的地下地形和矿工所在的避难所进行定位和计算 , 做了全息影像还原 , 但仍然只能判断矿工所在的大体位置 。 因为岩石质地、厚度以及塌陷的高风险性 , 都会让钻孔机作出截然相反的位置判断 。
很遗憾 , 第一次的确挖偏了;在经过偏差值和岩石密度的精确计算后 , 第二次才终于把钻头插进地下避难所的岩壁 , 而这里面也夹杂着幸运成分 。
图片来自《地心营救》 , 图中像蛇一样缠绕的东西就是矿井管道 。
另外 , 在《超级煤矿》这部中国纪录片里 , 神东矿区作为国有企业 , 已经是我们国家设备最先进和齐全的矿区之一 。 那时候就已向外界展示了无人机巡检、视频远程监控等技术能力 。
然而 , 就在“大柳塔矿区”井下 , 综采二队队长董志超在带队采煤过程中 , 灯光突然熄灭 , 上层地面不断下陷 , 几块巨石压下来 , 让能承重千吨的支架不停往下沉 , 甚至最后所有矿工要猫着腰在支架间走路 , 生产只能停滞 。
而原因就在于 , 他们的头顶上是10年前开采过的沉陷区 。
也就是说 , 当下作业的开采面跟上面一层挖空煤炭面中间的岩层非常薄 , 只有50~80厘米厚 。 机器的地动山摇让头顶随时可能塌陷 。
而这种情况在矿井下并不少见 , 甚至还有一个专有名词——特近间距煤层 。
因此 , 你会发现 , 这个问题从源头就是不可解决的 , 只能在“边缘”做加固 。 而唯一的选择 , 是从150根液压支架中 , 通过地面调度中心的计算机里找出十几根满负荷的紫色支架 , 再启动尚有余力的绿色支架 。
而这些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 , 是由德国工控商Marco提供 。
有趣的是 , 一位矿工被问及“在采煤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 他的回答是“掘进与支护架的不平衡” 。
简言之 , 主采机器往前“突突地”把岩壁凿开 , 但把“砸空岩层”支起来的架子有时候反应太慢 , 跟不上节奏 。
此外 , 直到2019年 , 神东改造研发的那台智能化采煤机的采煤效率才堪堪与人工持平 , 也就是说 , 采煤用人的效率仍然是最高的 。
很显然 , 这些困扰煤矿经营者的最大问题之一——效率成本 , 都是需要设备厂商与软件公司共同强参与的创新 。
总的来看 , 无论是井下的机械自动化 , 还是井下掘进空间的视频化 , 甚至是数字孪生 , 都是矿区所谓“加快无人化”的一部分 , 对于降本增效来说 , 当然都是有意义的 。
但是 , 从安全角度来看 , 面对地下稀薄的空气、超高和超低温、岩石坍塌、地下水脉回灌……
这些推力只能让“无人化”效果从0无限趋近于1 , 却到达不了 。 因为他们都影响不到一座矿山存在意义最源头的决定权——
地球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探测性 。 这是目前技术无法解决的 。
煤矿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煤矿运营者最怕的是安全 。 对于煤矿经营者来说 , ‘生产效率’是一道生存题 , ‘安全’是一道自己的送命题 。 ”
有一位矿业管理者告诉虎嗅 , 这几年在煤矿安全生产监督上其实已经好太多 , 事故发生率已经大大减少 , 但是 , 采矿行业的事故死亡率依然是全国各行业的最高之一 。
譬如 , 两周前青海柴达尔煤矿就发生了重大事故 , 造成20名矿工死亡 , 国务院安委办已经开始挂牌督办 。
“煤矿现在出人命的话 , 一定会被揪进去 , 而且这个行业本来就是暴利产业 。 所以 , 虽然私有煤矿比国有的条件要差一些 , 但也愿意采购和尝试采购先进设备 , 也陆续建了信息调控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