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并避免免疫分析中的干扰?( 五 )


如何识别并避免免疫分析中的干扰?
文章图片
图3: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角蛋白4、5和6 。 图中显示了实验中使用LowCrossBuffer?和TTBS检测的效果对比 。 LowCrossBuffer?可以完全防止不必要的结合 。 细胞角蛋白4、5和6在56-60kDa之间 , 使用LowCrossBuffer?可清晰地被检测到 。 泳道1和1'样本来自肝细胞 , 泳道2和2'样本来自Hela细胞 。 M为分子量marker , 用酰胺黑染色 。 印迹膜是硝酸纤维素膜porablotNCP 。
图4显示了基质效应如何影响ELISA 。 通过这种模型分析(由CandorBioscience公司开发) , 系统地诱导了基质效应 。 用兔血清作为基质 , 加入一定浓度的C反应蛋白 。 使用捕获抗体(cloneC2,1μg/ml))和生物素化检测抗体(cloneC6,2μg/ml) 。 加入的血清样品分别用PBS-BSA缓冲液或LowCross-Buffer?按照1:2进行稀释 , 用ELISA检测 。 通过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及TMB底物进行检测 。
如何识别并避免免疫分析中的干扰?
文章图片
图4:ELISA法检测家兔血清中的CRP 。 LowCross-Buffer?通过去除基质效应来提高灵敏度 。
基质效应的确切分子基质未知 , 它会导致校准曲线的灵敏度变差 。 CRP蛋白由于其生理特征 , 能够结合许多蛋白质和其他物质 , 可能显著降低表位的可用性 。 虽然不能排除图1(I-L)中所示的干扰效应发生的可能 , 但大概率会发生图1(L)所示的干扰效应 。 LowCrossBuffer?可防止CRP与兔血清内源性物质结合 , 从而将校准曲线的灵敏度提高3倍 。
图5是用于豚鼠免疫毒理学研究的抗豚鼠免疫球蛋白的ELISA示例 。 在本试验中 , 特异性对照(A1-A12行)和空白值(H1-H12)的假阳性结合破坏了数据评估 。 LowCrossBuffer?的使用防止了假阳性信号 , 而且使B至G行1-6或B至G行7-12的浓度检测成为可能 。 使用山羊抗豚鼠IgGF(ab')2作为捕获抗体 , 并使用生物素化的山羊抗豚鼠IgG(Fcγ)作为检测抗体 。 豚鼠IgG用LowCrossBuffer?或PBS进行稀释 。 PBS-BSA缓冲液用作封闭缓冲液 。 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和邻苯二胺进行检测 。
如何识别并避免免疫分析中的干扰?
文章图片
图5:在用豚鼠IgG进行ELISA实验中 , 通过使用LowCross-Buffer?防止假阳性结合(A1-12行为对照组 , H1-12为空白组) 。
结论
免疫分析中用于生物分析和诊断目的的抗体的使用 , 同时伴随着干扰现象的产生 。 在过去30年赵成成干扰的多种分子机制被发现 , 人们对其进行评估 , 从而制定预防策略 。 在当今的技术发展水平上 , 许多干扰影响都可以最小化 , 而LowCrossBuffer?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 LowCrossBuffer?可使不同分子原理的不同干扰效应最小化 , 适用于不同的免疫分析 。 此外 , LowCrossBuffer?还可以防止HAMAs和类风湿性因子的干扰效应、免疫组织化学应用中的非特异性结合以及免疫PCR中的假阳性条带 。 总之 , 优化实验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可以大大减少和简化 , 同时提高可靠性 。
文献引用
[1]Jerne,N.K.,Science229(1985),1057-1059
[2]Kaplan,I.V.,Levinson,S.S.,ClinicalChemistry45:5(1999),616-618
[3]Miller,J.J.,ClinicalLaboratoryInternational28,2(2004),14-17
[4]Selby,C.,AnnClinBiochem36(1999),704-721
[5]Patton,W.F.,Electrophoresis21(2000),1123-1144
[6]MacBeath,G.,Nat.Genet.32(2002),526-532
[7]Kusnezow,W.,Hoheisel,J.D.,J.Mol.Recognit.16(2003),165-176
[8]Miller,J.J.,Valdes,R.Jr.,JClinImmunoassays15(1992),97-107
[9]Wood,W.G.,Scand.J.Clin.Lab.Invest.Suppl.205(1991),105-112
[10]Kricka,L.J.,ClinicalChemistry45:7(1999),942-956
[12]Span,P.N.,GrebenchtchikovN.,Geurts-Moespot,J.,Sweep,C.G.J.,ClinicalChemistry49:10(2003),1708-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