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Fold「奠基人」周耀旗:用37年的边角料研究,找一座「精神乌托邦」( 四 )


在博士的最后三年里 , 周耀旗一共在凝聚态理论方面发表了22篇论文 。 其中19篇是第一作者 , 还有多篇成为了液体统计理论上的开创性工作 。
毕业前 , 周耀旗写下一首打油诗 , 他以此记录自己那五年中的混沌与觉醒 。
“乘风驾云把西征 , 面壁五年为求真 。 悬梁刺股秋风寒 , 冬天过了终于春 。 ”
AlphaFold「奠基人」周耀旗:用37年的边角料研究,找一座「精神乌托邦」
文章图片
周耀旗(右一)与两个导师以及表情各异的同学们合影
1990年3月 , 长岛的寒冰刚刚破碴 , 周耀旗的科研生涯告一段落 , 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
原来从来没有想过留下来的他 , 由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气氛 , 回国的念头被打消 , 但也不知道找工作怎么找 , 从哪里开始 。
这时 , 校友张永峰打来了电话 。 他曾在中科大做过老师 , 通过杨振宁特别项目在石溪读了计算化学博士 , 毕业后去了加州理工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RudolphA.Marcus的博士后 。
他邀请周耀旗加入应用物理化学实验室(AppliedPhysandChemLab , APCL) , 去从事量子化学方面的科研 。
去了之后周耀旗才知道 , 这是一家3个人的初创公司 , 好在刚开始日常工作与周耀旗的博士研究相差不大 , 随遇而安的他每天兢兢业业 , 动脑卖力 , 很快发表了一篇量子化学方面的论文 。
但不久 , 公司发现搞科研没有“钱”途 , 转型成为营利公司 , 专做环境保护测试 。 周耀旗也跟着换了岗位 , 做起了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市场、推销、客户服务、业务管理 , 不久成了全面负责的实验室主任 。
AlphaFold「奠基人」周耀旗:用37年的边角料研究,找一座「精神乌托邦」
文章图片
周耀旗(右一)与加州应用物理化学实验室(APCL)同事合影 , 张永峰(左一)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 但三年过去 , 创业新鲜感消失了 , 日常工作也变得重复琐碎 。 虽然那时公司事业变得蒸蒸日上 , 团队从几个人到了二十多个 , 但周耀旗却开始自我质疑 , “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做事业的感觉吗?如果钱赚得多一点 , 做管理就算有出息的话 , 这样的出息有什么劲?”
他特别怀念一门心思做科研的日子 , 那种生活虽然也非常辛苦 , 但自己享受那个过程 。
“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科研 , 还能有口饭吃 , 岂不是更好?”
三十岁那年 , 周耀旗下定决心:回去做学问 , 赌一赌自己有没有做教授的命 。
周耀旗选了一个“崭新”的日子:1994年1月1日 , 他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 回到石溪 , 在两个博士导师那做起了博士后 。
在周耀旗看来 , 这不是走回头路 , 而是重新获得了一段沉浸自己的时间 。 多年后 , 周耀旗这样描述这段时光 , “我是三十才立志 , 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 。 ”
他在博客中一字一句写下 , “三十岁以前 , 我一直是随波逐流 , 没有自己的主见 , 别人替我做选择 。 之后的日子 , 我要自己做决定 , 就算衣带渐宽 , 几经波折 , 从此浪迹天涯 , 也无怨无悔 。 ”
三换博士后导师、连投三年简历事实证明 , 周耀旗赌对了 , 但过程也极其曲折:他曾三换博士后导师 , 博士后第二年才拜入哈佛大学MartinKarplus教授门下 。 兜兜转转中 , 他也找到了倾其一生的事业——计算生物学 。
1994年初 , 周耀旗回到Friedman和Stell那里 。 只做了两个月 , 突然两个导师被告知 , “科研经费马上要用完了 , 你要另找其他学校的博士后了 。 ”
周耀旗马上行动 , 在同事和导师的帮助下 , 海投了几十份申请信 。 当时周耀旗觉得 , 只要跟理论计算相关的教授 , 不管有没有发出招聘广告 , 或许都是一线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