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崩塌”前后:动荡、救赎、新生( 五 )


时间来到2021年3月 。
在一家脑机接口创业公司BrainCo , 担任两年多COO后 , 俞雷萌生出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
因投资海康威视获利近2万倍而闻名业界的龚虹嘉 , 给他推荐了一个新能源重卡的项目 。 龚虹嘉自己也参与了这个项目 , 一共投入了3个亿 , 包括一个亿的基金 , 两个亿的借债 。
俞雷听后动了心思 , 在一个由企业家和投资人组成的微信群里征询意见 。
群里大多数都认为重型卡车电动化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 有一个人却提出了相反意见 。 他认为 , 目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5-8年 ,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成本 , 新能源重卡应该考虑其他能源方案 。 这个人就是郭显秋 。
郭显秋是一名手机行业的老兵 , 他从2010年开始踏入手机行业 , 起初在一家CDMA手机厂商做小灵通 , 之后他进入TCL担任通讯中国业务总监、和信通讯副总裁 , 并在期间结识了俞雷 。
不过此前郭显秋和俞雷更多是神交 , 类似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 和许多人一样 , 郭显秋对俞雷的最初印象 , 源自于他在2006年出版的畅销书《逃离外企》 。 除了写书 , 俞雷也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营销理念和行业观点文章 , 而郭显秋是其忠实读者 。
俞雷在群里提问 , 表面是征求意见 , 实际多少有几分筛选合伙人的意思 。 让他动心的新能源重卡项目是一项运用在重卡上的燃气轮机技术 , 本质上就是郭显秋所说的能源代替方案 , 两人在理念上不谋而合 。
俞雷随即找到郭显秋 , 向其发出创业邀请 。 而在“粉丝滤镜”的作用下 , 郭显秋也欣然应允 。
寻找投资项目的同时 , 俞雷也在规划着创业方向 。
他用了半年时间和郭显秋一起 , 把近两年热门的电子烟、智能汽车等方向看了个遍 。 期间 , 也联络了袁炫华、常士丹、李键等人询问意见 , 找来找去发现最合适的还是做手机 。
俞雷和郭显秋一致认为 , 看似红海的手机行业 , 依然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 传统手机品牌与手机新势力将会回到同一起跑线 。 拥有脑机、肌电、健康检测等前沿技术创业背景和投资背景的俞雷 , 在创业优势上十分明显 。
当时李键还在金立 , 是留守金立的最后一人 。 因为和刘立荣的同学关系 , 金立出事后 , 他答应留下来帮忙处理“后事” , 一留就是三年 。 期间 , 每个月只拿一万元左右的薪水 。
2021年12月 , 俞雷等人找到李键 , 在金立借了间会议室 , 正式定下了创业做手机的计划 。
为什么还敢做手机?
“中国手机厂商对拉美人来说 , 都是新品牌 。 ”拉美地方渠道的反馈 , 让俞雷坚定了做自有品牌的信心 。
从决定创业的那一刻起 , 俞雷就知道在国内市场做手机已经不是一门好生意 。
他判断 , 今年国内市场的手机出货量有可能跌破4亿大关 , 回落到3.2-3.5亿之间 。 虽然接下来会有一波换机潮 , 但起量要到明后年 。
俞雷打算做手机的消息传出后 , 立即有基金找到他 , 表示愿意出资收购诺基亚的芬兰HMD公司 , 来做高端手机 , 让他操盘 。
诺基亚方面对这个提议也非常认可 , 他们不满于HMD现阶段的表现 , 希望看到有运营经验的团队接手 , 来发挥这个品牌应有的价值 。
但双方显然低估了跨国收购的难度以及所需要时间 , 或者说 , 低估了俞雷组建团队的速度 。
到今年3月前后 , 团队的核心人员已基本到位 , 而还在走洽谈流程的跨国收购 , 看起来遥遥无期 。
几位创始人没有闲着 , 他们对全球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认为 , 诺基亚并非唯一的选择 。 常士丹向俞雷分析 , 诺基亚虽然辉煌一时 , 但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几乎为0 。 要盘活诺基亚 ,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