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年轻化,一个营销锦囊( 五 )


“营销的核心就是把对人群的洞察解读与业务的意图结合起来 。 ”麦当劳中国首席营销官须聪说 。



麦当劳中国启动了“明星热爱之选” , 邀请不同领域的“明星” , 分享自己热爱的麦当劳经典产品 。 麦辣鸡腿汉堡成为歌唱家腾格尔的“热爱之选” 。
社交媒体的力量也显现了出来 。 2016年 , 麦当劳中国公关部在接受关于品牌数字化的采访时就表示 , 公司已经有70%至80%的营销预算从单纯的线下活动转移到了社交媒体上 。 当时麦当劳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了很多新玩法 , 例如“大暑日”和3月14日的“派”节 。 “汉堡包猫窝”在上线前 , 也通过向KOL预先分发、“播种”(seeding)话题 , 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做了预热 。
2015年起 , 麦当劳利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 , 发起“大暑吃大薯”活动 , 当日薯条可以免费续 。
大型快消品牌往往是新媒体形式的尝鲜者 。 1965年 , 麦当劳小丑形象在梅西百货感恩节上游行的画面 , 通过电视广告出现在全美观众面前 。 第二年 , 麦当劳继续拓展电视广告上的宣传 , 在一场橄榄球赛事的中场播放了两分钟广告——这场比赛 , 就是日后风靡美国的“超级碗” 。 由于麦当劳是当时比赛两大转播商的唯一赞助 , 在低迷的销售月份里 , 麦当劳也因电视广告而营业额激增 。
那是麦当劳对电视广告的第一次尝试 , 此后其“全方位、无死角”的营销持续至今 , 你可以在微博、小红书、B站等任意一个充满年轻人的地方看到它的广告 , 当你用手机点完单 , 还有可能被推送一张满减优惠券 。
广告投放遍布从公域宣传到“私域流量”的各种形态的媒介 , 这是大众消费品的惯用做法 。 过程中 , 媒介形态的变化 , 也改变着品牌与年轻人的互动 。
还记得蜜雪冰城是如何从“低线城市”的奶茶店 , 变成具有全民认知度的品牌的吗?由营销公司“华与华”制作的广告片《蜜雪冰城甜蜜蜜》在B站上的发酵功不可没 。 自2021年6月蜜雪冰城官方账号发布 , 至今它已经积累了接近2000万的观看量 , 并衍生出了不计其数的非官方“二次创作”内容 。
直播互动、发弹幕造梗 , 包括那些在年轻人中流传的语言密码 , 都成了品牌的功课 , 百事可乐在采访中表示 , 公司仍在探索如何将内容融合到平台的生态圈中 。 去年他们做了一些原生化的尝试 , 比如邀请不同的UP主将喝百事可乐的场景植入进充满其个人风格的视频中 。
在充斥着推送与触点的环境里 , 品牌要有在不同的平台讲不同故事的能力 。 这始终是一场对注意力的争夺 。 现在对品牌的要求则更高——不同平台自有其内容风格和流量机制 , 理解平台的玩法 , 是和理解年轻人一样重要的事 。

“青少年虽然经济实力不够强 , 但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 ”在《品牌年轻化》一书中 , 营销专家乔瑞·范·登·伯格和电通安吉斯瑞典CEO马蒂亚斯·波赫尔这样写道 。 在年轻人身上下赌注 , 这是一件既代表现在也预示未来的“押宝式”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