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信条》,不生命!

制作:叶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委秘书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在表述我自己的任何想法之前 , 请允许我向克里斯托弗·诺兰致敬!
诺兰或许不是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 , 但一定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导演之一 , 甚至没有“之一” 。 《信条》也再一次地没有让我失望 , 甚至有点超出预期 , 竟然让我平生第一次在电影院里产生了脑子不够用的感觉 。
深入思考之后才发现 ,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 。
无《信条》,不生命!
文章图片
《信条》与“逆时”
不过 , 就像很多网评所说的那样:即便你看过了《信条》的剧透 , 大概率并不会影响你在电影院里持续懵圈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信条》很可能是电影史上最不怕剧透的电影了 。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前 , 我心目中伟大的科幻电影导演有这么“四”位:库布里克、卢卡斯、卡梅隆 , 以及勉强能算半个的斯皮尔伯格 , 还有加起来算半个的沃卓斯基姐妹(曾经的兄弟 , 后来的姐弟) 。
个人以为 , 单就“科幻”这一点来比较的话 , 诺兰超越了前面那几位大师 。
无论是《2001:太空漫游》还是《星球大战》 , 它们颠覆的只是“电影”这个概念本身 , 但是在科幻上并非多么地惊艳 。 这些诞生于“科幻黄金年代”的科幻电影和剧集之所以能够火爆 , 基础在于当时人们对太空和机器人等科技知识的匮乏 。
无《信条》,不生命!
文章图片
显然 , 今天的观众不好“骗”了 。
我用自己超过三十年的科幻阅历向你保证:这太新鲜了 , 简直新鲜极了!
无《信条》,不生命!
文章图片
在“正时者”看来 , 自己的行动当然是正常的 , 而“逆时者”却诡异地倒退着前进 , 最终与自己交汇于同一个终点 。 在“逆时者”看来 , 自己的行动也是正常的 , 而“正时者”倒着前进 , 与自己从同一个起点出发 。 这里的“起点”与“终点”正是影片中那神秘的 , 透着工业朋克风的 , 最不具科幻感的转换器 。
这平平无奇的转换器是如何实现“逆时”的呢?电影里已经给了咱们观影指南:“不要试图去理解它 。 感受它就行了!”
本来嘛 , 科幻电影都是扯淡的 。
我知道这话恐怕冒犯了不少科幻迷 , 但这是事实 。 我们的很多观众 , 甚至是资深科幻迷 , 都还没有搞清楚科幻与科学的界限所在 , 所以才会有人去认真地给《三体》或《流浪地球》挑错 。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体裁 , 它真正想要探讨的是人与科技、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亦或是在科技的背景之下展露出的人性 。 至于科学 , 只是供角色们表演的舞台而已 。
在这样的意义上 , 《盗梦空间》是诺兰最好的科幻作品 , 无论是其中寡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 , 还是小李子对亡妻刻骨铭心的爱与悔恨 , 都让人感同身受 。 而《信条》中的主人公却更像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 是让故事得以向前运转的工具人 。
当然 , 这也有情可原 。 要讲述《信条》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 , 用多少时长都是不够的 。 至于塑造人物这种事情 , 大概也只有妥协的份儿了 。 毕竟 , 为了让“逆时”披上“硬科幻”的外衣 , 诺兰甚至在一开篇就把“熵”都搬出来了 。
熵是什么?你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 我也无法在此为你作答 , 因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 本身就需要一篇长文 。 不过 , 你大概听说过一些与熵有关的说法 , 比如:熵会自发地增加;熵是无序;因为熵增 , 宇宙最终彻底无序 , 归于热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