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下半场,比亚迪终究还要磕芯片( 四 )


财报显示 , 2021年 , 比亚迪在汽车板块的研发费用为51.4亿元 , 在研发端占比48.3% , 在汽车项目上的开发支出成本总计有99亿元 。
有足够的订单与资金做靠山 , 比亚迪入局自动驾驶芯片也就具备了外部条件 。
但这些 , 显然还不够 。
03不止要算法 , 还要会挖人
放眼各大新能源车企 , 特斯拉在自研自动驾驶芯片上 , 第一且唯一 。
早在2019年 , 特斯拉就已将其自主研发的FSD芯片搭载在全系车型中 , 摆脱了对Mobileye、英伟达等芯片厂的依赖 , 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自动驾驶核心领域全栈自研自产的科技公司 。
也许是受成功者的影响 , 国内头部车企也纷纷传出自研芯片消息 , 其中包括人们熟知“蔚小理” , 但至今仍没有流片的迹象 。
那么 , 特斯拉的成功自研 , 比亚迪能做到吗?
首先 , 特斯拉作为智能汽车的“吃螃蟹者” , 在软件算法与数据处理能力上的先发优势 , 决定了其芯片的高效 。
早在Autopilot1.0时代 , 特斯拉就已开发出一套完整的AI深度学习算法 , 该算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视觉处理工具TeslaVision , 能够对行车环境进行专业的解构分析 , 同时借助其售出车辆搜集的大量数据 , 反过来对TeslaVision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改进 。
而软硬件的协同 , 正是自动驾驶SoC芯片的重中之重 。
特斯拉FSD芯片 , 就是从算法需求出发 , 进行了芯片架构设计 。 其核心技术来源于由两颗NPU组成的NNA(NeuralNetworkAccelerator , 神经网络加速单元)系统 , 而这两颗NPU正是以特斯拉自研算法为基础 , 负责深度学习及预测功能的处理器 。
新能源下半场,比亚迪终究还要磕芯片
文章图片
(特斯拉FSD芯片 , 图源:Wikichip)
正如行业专家所说 , “特斯拉的做法适应了AI时代的正确理念 , 由算法定义芯片 , 软硬件协同设计 。 ”
在两家中国芯片头部厂商的经验中 , 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指出 , 其在自动驾驶芯片的优势正是深度学习处理器为深度学习软件服务 , 用软件的思维设计芯片;黑芝麻智能CEO单记章也说 , 设计SoC芯片背后的技术难度很大 , 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深入了解自动驾驶算法 , 尤其其背后使用的神经网络” 。
但软件算法 , 并不是比亚迪所擅长的 。
无论是最初采用博世的全家桶方案 , 还是如今与Momenta、百度等供应商合作 , 比亚迪自身仍没有具有自主产权的算法 。
特斯拉在算法上可谓费尽了心思 , 从一开始就“押宝”了纯视觉传感器路线 , 使机器视觉算法得以快速进化 。 2015年 , 马斯克主导成立了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 。 同时 , 特斯拉也在不断演进、重写自动驾驶算法 , 从2D视觉感知、多摄像头融合感知俯视 , 到3D环境建模和动静态目标检测……特斯拉在纯视觉感知算法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 。
再看“蔚小理”的情况 , 小鹏目前已经在“感知-决策-执行”全域实现算法自研 , 而蔚来、理想也实现了“决策-控制”域的自研 , 预计今年实现全域自研 。
新能源下半场,比亚迪终究还要磕芯片
文章图片
因而在软件上 , 相比于拥有自研算法的特斯拉和“蔚小理” , 比亚迪仍需补足 。
BOSS直聘显示 , 比亚迪及比亚迪半导体已在招募“高级算法工程师”“智能驾驶系统专家” , 定位ADAS开发 , 要求有视觉感知算法和雷达算法开发经验 。 可见 , 比亚迪也能意识到自有算法的重要性 。
其次 , AI芯片的技术门槛 , 决定了其对研发人员的要求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