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下半场,比亚迪终究还要磕芯片( 三 )


最顶尖的阵营 , 以英伟达、特斯拉为代表 , 采用CPU+GPU+ASIC方案 , 难度最高、风险最大;
其次 , Mobileye、地平线等新兴科技公司 , 多采用CPU+ASIC方案;
以Waymo、百度为代表的公司 , 则采用CPU+FPGA方案为主 。
从CPU、GPU、FPGA到ASIC , 通用性越来越差 , 效率越来越高 。
新能源下半场,比亚迪终究还要磕芯片
文章图片
特斯拉作为最顶尖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 在马斯克“第一性原理”驱动下 , 一上来就选择了最为hard的芯片技术路径——不仅要自研ASIC , 还将技术侧重点都押注在ASIC上 。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 , ASIC是令许多厂商又爱又怕的存在 。 它专门为某一项算法定制 , 不像GPU那样堆料 , 容易控制硬件成本、功耗表现也十分优越 , 但挑战它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由于仅支持单一算法 , 没有重构能力 , 也就意味着 , 一旦算法需要大幅迭代优化 , 架构就要推倒重来 , 故对芯片厂商算法、IC设计上 , 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相比之下 , 英伟达则凭借在GPU方面的绝对优势 , 侧重于利用GPU , 保持对FPGA和ASIC算力上的优势 。 为了满足愈来愈高的算力需求 , 英伟达不得不在GPU方面采用“堆料”模式 , 造成了愈来愈高的成本、愈来愈大的功耗 。 但在当下的车规级市场 , 由于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 许多车企只能妥协承受 , 亦或是 , 采用FPGA这样折中的自研路径 。
FPGA全称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 , 可理解为半成品版本的ASIC , 其运算性能优于GPU , 又具备可重构性 , 成为不少企业的“入门级”选择 。 如Mobileye、地平线等 , 均是先以FPGA路径切入 , 后期再进阶 , 聚焦ASIC芯片 , 以此分摊ASIC带来的巨大研发风险 。
然而 , 折中的方案却也会带来“两头不沾”的代价——成本高、功耗高、技术难度大、适配与量产难度大 , 都使厂商面临不小的挑战 。
总结来说 ,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 , 无论走哪种路线 , 全球还未探索出一条既低成本、低风险 , 又兼具高性能的方案 。 凡有选择 , 皆有代价 。 对比亚迪半导体 , 在高性能车规芯片领域 , 其技术积累还较为空白 , 是选择折中方案 , 还是直接挑战最高峰 , 都将承受巨大风险 。
不过 , 研发自动驾驶芯片不止依靠“硬实力” , “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 在这方面 , 比亚迪表现不俗 。
首先 , 是比亚迪销量的背书 。
根据东吴证券报告 , 芯片行业是竞争壁垒极高的寡头格局行业 , 在企业获得先发优势后 , 可以凭借较大的出货量平摊研发费用 。
报告也提出 , 拥有庞大消费市场是芯片搅局者成功“分羹”的重要因素 , 苹果、特斯拉、华为都是先例 。
而让比亚迪有信心斥巨资投入其中的 , 或许正是其稳定的“自用订单” 。
在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中 , 比亚迪以58.4万台的成绩力压五菱、特斯拉 , 问鼎销量冠军;放眼全球 , 比亚迪也仅次于特斯拉 , 排名第二 。
新能源下半场,比亚迪终究还要磕芯片
文章图片
而比亚迪 , 似乎想做第二个特斯拉 。
除了销量外 , 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是比亚迪的必要条件 。
行业专家指出 , 研发自动驾驶芯片所需的资金投入为10亿人民币到10亿美元不等 。
根据招股书 , 自2018年起 , 比亚迪半导体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0亿、0.97亿、1.35亿、0.97亿(2021上半年) 。 对于比亚迪半导体来说 , 这个项目的量级显然有些大了 。
但若将视角放到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布局 , 10亿的投入似乎并不是天方夜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