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业互联网识别指南

北京市|产业互联网识别指南

文章图片

北京市|产业互联网识别指南

当前 , 互联网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 , 转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 , 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 虽然这一概念在欧美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 在中国市场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 , 但是在与资本市场沟通过程中 , 我们发现各个机构对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些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 。
一些产业互联网新入局者 , 对商业模式价值、投资机会判断仍未形成明确的体系 , 难以判断真正的产业互联网企业 。 基于我们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和调研一手信息 , 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下识别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观察要素 。
一、产业互联网相关概念辨析
产业互联网辨别check list:
不是类似消费互联网模式的企业就能成为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 , 互联网+不一定是产业互联网;
当下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赛道;
产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概念已被提出将近十年 , 然而目前业界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 。
目前业界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定义有四种来源:一是将产业互联网等同于工业互联网;二是来自金融界提出的概念 , 将互联网作为产业整合的工具;三是将产业互联网等同于“互联网+”;四是来自消费互联网企业提出的概念 , 强调互联网的2B(服务企业)属性 。
与产业互联网相关的有三个概念:消费互联网、“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
这三个概念与产业互联网皆联系紧密 , 又各有不同 。 我们这样理解以上概念和消费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
1. 消费互联网
虽然消费互联网本质和产业互联网相差甚远 , 但因前者在媒体和分析中曝光较多 , 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 , 故而经常拿来与后者做“比较说明” 。
例如某某行业的京东 , 某某行业的淘宝 , 某某行业的拼多多等 。
从商流角度来看 , 确实有可比之处 , 但简单类比容易忽略To B交易的本质问题 。
消费互联网指的是个人为用户 , 以日常生活为应用场景的应用形式 , 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而生的互联网类型 。 消费互联网主要面向线上和个人消费者 , 而产业互联网则侧重产业链的各个企业 , 消费互联网推动了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 为产业互联网的出现提供重要养分 。
消费互联网的两端 , 一端是消费者 , 追求消费效用 , 另一端则是生产者 , 追求投资回报;而产业互联网的两端 , 都是生产者 , 都要追求投资回报 。
在消费互联网中 , 消费者更关注短期消费效用 , 甚至经常会出现冲动型消费、非理性消费 。
在产业互联网买卖双方决策都是极度理性的 。 买方除消费者也关心的“多、快、好、省之外”有以下特征:
采购品类稳定 。 消费者可能因为看到某件商品的广告直接下单 , 但我们很难想象企业采购生产材料或MRO凭冲动消费 。 由此带来的不同是产业互联网企业撬动传统体系难度更高 。
关注风险 。 生产者是利用公司资源进行投资的盈利性组织 , 除关注直接成本与收益 , 还关注成本与收益的波动 。 我们观察到很多行业产业互联网不能复用补贴模式 , 原因就在于此 。
流程复杂、条款非标 。 企业采购是组织行为 , 相比消费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采购 , 企业采购的流程复杂 , 且不同企业差异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