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定义硬件,站上旷视技术开放日的C位

算法定义硬件,站上旷视技术开放日的C位
文章图片
【猎云网北京】7月15日报道(文/盛佳莹)
八年前 , 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写到 , 技术是为了达成人们的目标而被组织起来的自然 , 技术就是对自然的编程 。
一句话解构了技术 , 也让我们意识到 , 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
八年后 , 一家中国AI公司用实践向我们证明技术与自然的连接是如何又创造着它自己 。
从2011年起 , 旷视深耕AI研究 , 在创始人印奇的眼中 , AI是人类对于科技的最高追求 , 而在每个阶段 , AI都会有它在那个阶段更具象化的一个定义 , 来成为那个时代商业和科技落地的最重要的主旋律 。
而AIoT这个词一直是旷视这11年当中最核心的主旋律 。 在7月15日的旷视技术开放日上 , 印奇给出了AIoT一个简单的公式 , 即AIoT=AI+IoT+空间 。
算法定义硬件,站上旷视技术开放日的C位
文章图片
AI代表不断演进的算法能力 , 在每个AI真正能够规模化落地的自然场景里面 , 需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IoT硬件载体 。
旷视从而也提出了“算法定义硬件”的概念 。
为什么算法定义硬件?为什么旷视说算法定义硬件?
AI本质上不是独立的产业体系 , 算法只是智能化工具 。 因此 , AIoT是AI公司价值落地的路径 , 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 , AI更多的是在解决一些重复度比较高的场景需求 , 比如安防场景、图像识别等 。
传统的AI硬件产研模式 , 也是以硬件为核心 。 对于行业性ISV、集成商而言 , 只能根据功能参数而非应用场景来选择硬件厂商提供的产品 。 因此 , 算法必须在硬件功能与应用场景之间寻找平衡、做出妥协 , 用旷视研究员的说法“传统的算法研发其实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 你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限制 , 然后找一个最能适配的算法 。 ”并且这使得大量用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
尤其是长尾的碎片化场景是不断变化的 , 按照传统的“海量硬件+定制算法”的研发模式 , 每个应用场景 , 都对应于一套硬件和一套算法的产品组合 。
这类产品组合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算法无法根据应用场景的变化 , 进行升级迭代 。 而一旦用户应用场景发生变化 , 就不得不去部署新的硬件 , 造成硬件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 。
因此 , AI硬件必须另辟蹊径 。 具体来说 , 新型AI硬件应该是“标准硬件+海量算法”的产品组合 , 即先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硬件产品组合 , 然后硬件可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灵活加载不同的算法 。 换句话说 , 硬件可以是不变的 , 但算法可以灵活加载、动态更新 。 对于用户而言 , 这意味着更低的硬件建设和运营成本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假设要建立一个智慧社区 , 其中有多个点位 , 包括用户也要做区分 , 每个点位功能不同 , 硬件不同 , 安装和联动也变得复杂 。 但如果采用“算法定义硬件” , 智慧社区只有统一的几类硬件 , 在落地中按照点位统一部署 。 比如电瓶车检测点位 , 客户只需要下载电瓶车检测的算法包 , 设备就变成了电瓶车检测的专用的设备;比如烟火检测点位 , 下载相应的算法包就变成了烟雾检测的IPC 。
这就诞生了“算法定义硬件”的理念 , 实际上 , 算法也是最直接面向解决行业应用场景的 , 天然更接近用户需求 。 因此 , AI硬件的研发必须以算法为起点 , 来进行产品的研发 。 只有以算法为核心 ,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AIoT海量和碎片化应用场景的需求 。
算法定义硬件的三个阶段算法定义硬件有“三级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