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脸书“二把手”闪电离职,小扎在交接仪式示范了啥叫“商业互吹”( 五 )


雪莉·桑德伯格:谢谢你 。 回想当初加入公司的经历 , 马克其实是把太多赞誉都强加给我了 。 首先得承认 , 公司的发展要依托于产品 , 而产品是马克带领的团队开发出来的 。 这款产品本身非常过硬 , 我2007年那会就开始注册使用Facebook了 , 非常惊讶于人们会愿意在这里用真实身份彼此交流 。 毕竟在使用谷歌搜索的时候 , 我们都是完全匿名的 , 只需要查找特定时段内的特定信息 , 跟其他人毫无交集 。 但Facebook不同 , 他们拥有更大的野心 。
马克很谦逊 , 一直说Facebook早晚会出现 , 不是他们 , 也会有其他人来做 。 但事实没有假设 , 这款产品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 你还提到了“监护人” , 在我加入之前 , 是由Naomi负责这方面工作的 。 另外还有Molly Cutler和她带领的团队 , 他们也在规划产品和业务发展战略 。 他们都做得很好 , 所以大家其实是共同成长的 , 不存在我一个人引领大家的情况 。
而且那个时候 , 没人能预见到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 当初我们还在市区的写字楼里 , 后来大家去帕洛阿尔托选园区 , 也就是现在的Meta总部 。 我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 , 我心说“这园区也太大了吧 , 我们需要这么大的空间吗?”现在我就在这边 , 从园区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分钟 。 当时我觉得公司永远也占不满这么大片地方 。 马克 , 你想说两句吧 。
马克·扎克伯格:你继续 , 你继续 。
雪莉·桑德伯格:我记得刚到园区的时候 , 马克还担心那边的配套不够完善 。 我说没事 , 大家可以去麦当劳吃饭 。 你还记得吗?
马克·扎克伯格:嗯 , 大概记得 。
雪莉·桑德伯格:嗯 , 大概是这个意思 。 我们是一起坐公交车去看的 , 然后我跟马克说:第一 , 你可能不喜欢这个地方;第二 , 我们三天之后就要签租约了 。 其实我明白他为什么不喜欢 , 这个地方当初太单调了、看着很沉闷 , 但团队入驻之后一切都变了 , 而且我们从来也没惨到要天天去麦当劳吃饭 。
马克·扎克伯格:其实去哪吃饭都行 。
雪莉·桑德伯格:是的 , 但我们有了自己的食堂 , 要让大家吃得更好 。 总之 , 能让公司走到今天的就是高昂的斗志 。 我一直觉得 , 自己之所以坚定地跟马克合作 , 就是因为他总能带动我 , 让我想做得更好、变得更强 。 我总在跟马克解释 , 他的很多计划需要无数个步骤才能实现 , 但他从来不肯把预期放低 。
当时最让我兴奋、也是我现在有幸能够留在董事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14年前考虑加入Facebook的时候 , 我从马克身上看到了非常罕见的特质——一种难得一见的远见卓识 。 更重要的是 , 他的这种特质不是孤立的 , 而是来自公司里每一位成员的支持 。
马克·扎克伯格:我在帖子里也说过这一点 , 但现在我想再强调一次 。 每一天 , 都会有员工拿出让我大吃一惊的成果 。 我不禁感叹 , “这太聪明了、太精致了、太有创意了 。 ”正是这样持续不断的支持 , 让我们的公司能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直到今天 。
主持人:其实每次浏览园区 , 我都很受触动 。 我想给你们读一条评论:“对老同事贡献的肯定 , 是同理心和勇气的表现 , 也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 。 谢谢马克 , 谢谢你为公司定下坦诚、直接的沟通基调 。 也谢谢雪莉 , 感谢你在公司的文化中永远铭记下的优雅、影响力和商业思维 。 在公司的实习经历 , 让我得以顺利毕业 , 我将永远感谢这里的一切 。 ”相信很多员工对此也有同感 。 这场会议大概还有2分钟 , 要不要最后再分享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