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是我国传统中一个重要节日,民间有关这一天的民俗很多,譬如元费所著《岁华纪丽谱》就曾记载了明朝以后关于农历二月二日的诸多习俗,有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等,而咸阳乡间习俗讲究“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而食之,谓之避蝎” 。(见《民国重修咸阳县志》)“二月二日,炒干馍,弹面豆食之,谓之咬蝎子” 。(见《咸阳县志稿》)一句话,为了“咬虫”炒豆豆吃豆豆:农历二月二日时,一般是“惊蛰”前后,气温升高,万物复苏,“蛰”了一冬的毒虫也开始醒动,这时吃豆豆炒豆豆就是“咬虫”,可以预防毒虫的叮咬 。
不过,老辈人也说,“二月二”炒豆豆吃豆豆,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武则天当皇帝惹恼玉帝,传旨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就将龙王打下天宫,压在大山下,并颁诏只有金豆开花才能释放,可金豆怎么会开花呢?二月二这天,人们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由此,“二月二”就兴起炒豆豆的习俗 。
不管是什么讲究,农历二月二日,咸阳乡间的各家各户都要炒豆豆 。其实,这个“炒”,在二月初一下午就开始了 。农家主妇们走进厨房,挽起袖子,扎上围裙,炒玉米豆、黄豆和馍豆 。前两类是现成的豆子,而馍豆则是咸阳特色,用麦面现做而成 。而这炒馍豆又有很复杂的一道道工序:首先是和面,先给舀好的面粉中依次加入酵面、盐、调和面,再加入一些油;为了让其口感好,酥脆香美,有人家还要加入鸡蛋、羊奶,搅合均匀,然后兑水和好 。面和好后要下力气揉,揉到外表光滑,成为光光的圆坨,稍放片刻,让面醒一会,待其发到六七成,擀成薄圆饼,放进锅里,用文火烙至七八成熟,再切成均匀的小丁,放入锅中续用文火炒制至两面都带上均匀的火色,至此,馍豆才算炒好了 。
【陕西咸阳二月二炒豆豆】 炒豆豆最讲究火色,既不能炒焦,也不能白白的显不出火色 。要焦黄得恰到好处,干酥脆美,爨香可口 。在炒玉米豆或黄豆时,主妇们还会给玉米和黄豆和上沙子或细黄土,一并放入锅中干炒,炒熟后再用细筛子筛净沙子黄土 。据说,这样炒出来的玉米豆和黄豆会更酥脆喷香,特别好吃 。
如果二月初一下午有事忙着,那就晚上或二月二天不亮前炒豆豆,但绝不能再晚 。这时,家家户户炒豆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村子上空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爨香味道,经久不散 。二月二日一大早,走在村街上的每个人口袋里都装满着热烘烘的炒豆子,见面互相问候,也互相递过自家媳妇炒的豆子,是相互致意,也在相互比较着媳妇们的手艺……
“二月二”炒豆豆吃豆豆,这个习俗一代传一代,已经流传了多年,现在仍然如此 。
- 文峰木塔 三原中王堡木塔 :陕西现存唯一的木塔
- 陕西城乡各行工匠生产习俗
- 陕西三原疙瘩面
- 陕西咸阳饮食习俗
- 陕西咸阳乡俗 无面不成席
- 陕西三原美食 金线油塔
- 陕西三原 一座光华闪烁的历史文化名城
- 陕西三原东寨十八罗汉
- 陕西三原丧葬习俗
- 陕西华阴西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