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乡俗 无面不成席

咸阳人待客,讲究的是无面不成席,有面好待客,重要的宾客一定要用臊子长面招待 。过红事白事时,支起大案板,盘起吸风灶,一口大锅,一大盆肉臊子,配齐各种调料、菜肴就可以开席;家里招待客人时,做一锅香喷喷的臊子长面,就可以让亲戚朋友吃个痛快 。
用臊子长面待客,有很多咸阳人独特的讲究 。譬如面条,讲究要把面和得硬硬的,揉得到到的,擀得长长的,应上那句老话:面要“薄筋光” 。再如臊子,讲究要用肉丁、豆腐、韭菜、葱花、木耳、黄花等,先炒成臊子,添上水烧开,做成“酸辣香、煎稀旺”的臊子汤 。端上席面时,讲究面要稀,汤要旺,油泼辣子和醋要足,闻一闻酸辣可口,看一眼就食欲大增 。一大碗酸溜溜油汪汪又辣又香的臊子面端在手里,呼噜呼噜吸溜下去,讲究要吃得嘴角流着红辣子油,头上冒着腾腾热气,满脸都流着汗水,这样才淋漓痛快,心里舒坦 。
擀臊子长面,最能体现咸阳人的擀面手艺 。擀面的程序很复杂,首先要从和面开始:舀一盆面,右手搅着面粉,左手端着一碗清水,清水一点一点地往面里倒,手中的面粉也一点点地成絮成团 。面是揉出来的,揉面时,汗水流下来顾不上擦,头发落下来顾不上撩,终将一团硬面揉软,然后用擀杖擀薄 。切面时的情景最值得欣赏:不是把擀开的面片叠起来切,而是把擀开的提起来能照过影子的面片摊开在案板上,再四折叠平,一手压着擀面杖,一手用刀沿着擀面杖来回划切,咸阳人称此为“剺面” 。那“剺”出来的面条绵长、均匀,薄如蝉翼,细如丝线 。水滚下锅,再滚即捞出入碗,吃着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其实,不只是待客时才吃臊子长面,咸阳人喜面食喜欢得无以复加,不仅待客要吃面,接风要吃面,祝寿要吃面,结婚要吃面,过节要吃面,大年三十还要吃面,面条象征着幸福长久、寿昌久久、福运长久 。甚至小伙子感冒了不吃药,只需吃一老碗又煎又酸的臊子面,然后盖一床厚被子,美美睡一觉,捂上一身汗,起来就活蹦乱跳 。而咸阳人出差旅游,无论多长时间归来,即使是深夜,都要央媳妇做碗面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回到了自己家里 。(作者:周荣光 )
臊子面
臊(sào,不读shào)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以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最流行,也是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名小吃 。臊子面,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 。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 。其实臊子面说通俗就是肉丁面或肉末面 。在《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 。”这里的臊子就是肉末,肉丁的意思 。
臊子面品种多达数十种,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 。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 。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以酸辣著称 。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 。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得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 。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 。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 。关中地区办红白事、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
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 。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 。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
陕西岐山臊子面做法
第一步:准备工作
1、用碗盛些水,里面在放些碱粉融化开 。目的是用来和面,面煮熟后吃起来筋 。
2、在盆里倒些面粉,用刚化开的碱水和面,和出的面粉湿度用手抓一把面,放开后面粉散开为宜,但不可太干,多揉搓些,放置一会儿后,用压面机压或用手擀 。最好是到市场去买现成的又薄又细又长的机器压面 。
3、切少许姜末 。
4、切几根红萝卜成小四方块状,还有木耳成小块状,黄花成小段状 。
5、将豆腐切成大片状,放在熟油锅里炸至发黄时捞出,切成小条状 。
6、用鸡蛋再摊些鸡饼,切成菱形块状 。
7、切多许葱花,以备用 。
第二步: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