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莘县四女树村的传说

山东聊城莘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许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
莘县县城城北约15华里处,有个800余人的村庄叫“四女树” 。一个不算太大的村庄,何以有个如此古怪的村名?这个村子可不简单,据记载,明清时期,此村曾有王氏家族,四世皆为官,名声响彻一时 。关于“四女树”村名的来历,便和王氏家族有密切关联 。
元末期初,中原地区战事频频,天灾不断,生灵涂炭,万物遭劫,大片肥田沃土变成了人迹罕见的荒野废墟 。明朝政府为平衡人口密度,以利培植国力,决定从太行山以西向中原地区移民屯田 。王、张二姓随着移民的人流从山西洪洞县来到了莘县城北,垦荒种地,建房立村,因王氏人口较多,便取村名“王家庄” 。后又有郭、程二姓由附近村庄迁来,村庄渐大,村名未改 。
王氏宗教中有个王士安,祖居山西洪洞,虽非书香门第,也算个也耕也读的人家 。到莘县后,与当地人友好相处,耕读兼顾,生活倒也如意 。王士安本人年龄已大,仕途无望,便潜心培养儿孙 。好在儿孙辈皆有乃祖风范,天资聪慧,悟性颇强,经王士安悉心指导,学业日见长进,儿子王鼎,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中举,就任山西闻喜县知县 。孙子王衡由吏员迁任顺义县丞,再升任陕西宁夏仓大使,为人谨慎谦和,颇有政声 。曾孙王端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入贡,任云南弥勒州吏目 。
玄孙王室生而聪颖,且勤奋好学,十几岁便能吟诗作文,名闻乡里 。后师从莘县教谕吴宗器(福建莆田人),才华愈加显露,深受乃师器重 。吴宗器奉命纂修莘县志,便让王室主笔 。王室不负师命,足迹遍及莘县城乡,“寻访旧志,仅得一本……遂酌诸时事,证诸经史及乡间故老之所见闻……于阙略者补之俾其全,差讹者辨之俾其正……不一月而是志成,类分为十卷,装演为二帙 。”这就是现存莘县最早的县志——《正德莘县志》 。修志过程中,王室有感于莘县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风物之俊美,山河之壮丽,写下了大量咏物言志的诗篇,仅收入县志的就有《马颊环流》、《甘泉漱玉》、《古塔摩天》、《伊庙松风》、《祐堂槐影》5首 。
【山东莘县四女树村的传说】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室中举,初任河南汝宁府光山县知县,丁母忧后复任直隶完县知县 。王室在任期间,爱护百姓,为政清廉,兴利除弊,惩恶扬善,使得治下市无游民,野无惰农,奸邪敛迹,秩序井然 。不久被荐为户部主事,与夏言、严嵩同朝为官,并与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同部任职 。王室在朝为官期间,对封建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颇为反感 。
王室的原配夫人(今佚其姓)是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王宝求学时,她“佐夫儒业,午夜不寐”;王室外出做官时,她留在家中,孝敬照顾公婆,抚养四个女儿,不料贤人短寿,中年早逝,四个未成年女儿哭得昏天黑地,在场人无不为之饮泣 。出丧时正值雨天气,四个女儿拿的四根柳木哀杖插在母亲坟前,竟然个个成活,长成了四棵柳树 。后人哀其早逝,不忍拔去,树便越长越大,终至成荫 。这一凄切哀惋的故事传遍乡里,人们便渐称其村为“四柳村” 。后来附近建起了一座庙堂 。建于高台之上的庙宇常被称为“榭”,于是村名也渐由“四柳树”衍化为“四柳榭” 。此庙后来改建为“齐王庙”,现尚存镌有《重修齐王庙碑记》的断碑一截 。庙内曾有一口一米多高的大铁锺,锺体上铸有“四柳榭”三字 。锺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
王室的原配夫人去世后,续妻性格古怪,脾气暴戾,对四个非己生的女儿百般虐待 。王室在外为官,无暇顾及家事 。四个女儿无法忍受继母的打骂,常到生母坟前哭诉 。终于有一天,四个女儿绝望之极,一起吊死在母亲坟前的四棵柳树上 。王室闻讯后,又惊又气,回家休了妻子,厚葬四个女儿,并将村名改为“四女树”,以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