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典故

柳巷
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 。在是太原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街道之一 。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它古老,古老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究竟问世于哪一朝、哪一代 。至于这条街为什么要叫柳巷,似乎一直是一个谜,难觅真谛 。不过,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却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 。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垂死固守 。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敌军详情,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 。不料,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 。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 。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 。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去,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 。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 。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把他们骗走 。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 。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密告柳氏不日将率大军前来攻城,要她把柳枝插于门前,明军见到会尽心保护 。
几日后,明军果然攻入太原 。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上 。由于常遇春探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 。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上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 。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 。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阴,枝条婀娜,凉爽惬意 。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
杏花岭
杏花岭原本不是一条街,也不是一个街名,而是一个花园林苑的名称,是诞生于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晋王府花园之一 。当时的杏花岭,确实是个有坡有岭,遍植杏树,令人赏心悦目的去处 。它与毗邻的松花坡,亦称松花园,相映为趣,堪称太原城中的园林之最 。
据记载,早年的杏花岭,地处晋王府城内东南隅 。每逢仲春之际,坡岭翠绿,杏花簇簇,绿红掩映,香气喷溢,简直是一个杏花的世界 。后来,晋王府城寿终正寝,杏花岭也逐渐荒芜 。直至清中叶之后,这里又慢慢地得到开发,杏树、榆树成林,成为太原城中的一片公共林地 。
日本侵略军攻陷太原后,看中了杏花岭这块风水宝地,砍伐林木修建神社 。40年代初,这些侵略军又将杏花岭北坡上的林木砍伐一净 。为掩饰其掠夺行为,他们在这被砍伐殆尽的岭坡上修建了简陋的体育场,供在并日人和军队操练服务 。
太原解放之后,人民政府和太原人民,在这片荒坡之上重新修建了体育运动场,以其原称杏花岭命名,全称杏花岭体育场 。对于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是怀念不忘的 。杏树、杏花虽一去不返,土坡土岭虽已湮设为平地,然而,这使人向往的名字——杏花岭,却演变为街名流传了下来,给太原的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
开化市
开化市场,位于太原市繁华的钟楼街闹市中心 。始建于1920年,距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当时商家店铺云集,由几家大户合股公司,又拆旧辟新,由开化寺改为“开化市场” 。
开化寺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 。
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汉封寺 。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6年)改称延寿寺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孙子朱美坚重修 。
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着现在的开化寺街 。门前建一牌坊,上写“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所以叫“开化寺” 。民国初年废除寺庙,改为市场,所以又叫开化市 。
狄村街
狄村以姓氏而名 。唐宰相狄仁杰故里 。
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 。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 。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
迎泽
明万历〈太原府志〉里有当时的太原城平面图,太原两个南门分别名为迎泽,承恩(合称是承迎天子恩泽之意),大约就是现在的迎泽公园一带,南门是正门,是迎接皇帝的诏书,钦差之类的门 。
太原的两座南城们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 。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
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