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镇被誉为“四川最美古镇” , 素有“小三台”之称 , 距今600多年历史 。
凯江穿境而过 , 拐弯处有江水冲积成的袖珍平原 , 人们称为“坝” , 因地处三台县西 , 故名“西平” 。西平镇位于三台县西 , 与德阳市中江县毗邻 , 西距成都80公里 , 北距绵阳77公里 , 东距三台县城32公里 。行政区域面积77.01平方公里 。
西平镇地处三台与中江的交汇处 。古时名观音场 , 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 , 以寺中观音得名 。康熙十年(1671年)兴场 , 为星日乡驻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第四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 , 仍为区所驻地 。1956年改名西平区 。1992年撤区并乡至今 。场镇上有85%以上人口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 , 从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等省迁进的移民、客家及后裔 。
西平会馆是西平移民与客家人修建 。老城中广东、福建、湖广(湖南、湖北)、江西4大会馆 , 多为清道光年间建造 。广东会馆戏楼梁上有“道光七年修建”字样 。据老人传说 , 最大会馆是湖广馆 , 巍峨壮丽 , 还有钟楼和鼓楼 。其次是福建馆 , 现存厢房、二道排匾、一个香案等文物 , 有万名碑留存 。广东馆保存最好 , 有神庙、戏楼、门面等 。江西馆仅存门楼 , 湖广馆只有遗迹 。
广东馆戏楼保存还算完好 , 现在是东街社区居委会办公的地方 , 在办公的同时也保护文物 。戏楼旁的厢房摇摇欲坠 , 屋顶有些许杂草 , 青青的 , 与破旧的厢房相比 , 格外耀眼 。
【四川最美古镇 西平镇】 西平古城共有城墙近两千米 , 城门六座 , 分别是大、小东西门和南北门 。四方城门中 , 南门叫“迎龙门” , 是西平水上交通的要冲;北门叫“拱辰门” , 是这里陆上交通的要卡;它们都是过去这里最为重要建筑 。小东门也称“环碧门” 。城体采用条石浆砌 , 高3.6米 , 面宽8米 , 厚5米;中设单孔门洞 , 门洞又分内外洞 , 外洞宽2.4米 , 内洞宽2.5米;洞中装对开木门 , 门高2米 , 厚0.08米;门洞卷拱采用横联式 , 拱圈装饰的是卷型潮纹 , 拱圈上方镶嵌着行书阴刻的石匾 , 上面的“环碧”二字 , 字大如斗 , 笔力苍劲 。
西平古镇的建筑群以多个“十”字形的街道排开 , 目前保存尚好的古街道还有7条 。这种建筑风格一直传承至今 , 现在 , 西平场镇共有大小“十”字街口10多处 。古城街道 , 原来都是用石板铺成的 , 现在大约还保存有300余米 。街道两边的房屋均是木制厢房 , 后面一般都设有四合院 。最为完整时的西平古镇 , 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 。
古街上少有人行走 , 也几乎没有人居住 。光滑的石板路和有些破败的民居似在诉说着西平古镇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西平古镇少了众多所谓古镇的商业气息 , 尽显恬静与古朴 。
吴氏宗祠是川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宗祠 , 也是四川吴氏家族中仅存的一处 。清康熙五十六年 , 来此落业的吴姓始祖吴公求俊修建 。宗祠由正殿 , 圣武殿 , 观音殿 , 左右偏殿 , 中厅 , 内天井及大门门厅组成 , 左右各有一个天井 , 外加三个院落 。宗祠所辖十八个保护完整的分支客家祠堂 , 是西平客家吴氏族人举族祭祖的场所 。
“吴氏宗祠”这个匾 , 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亲笔题的 。
2009年底 , 在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上 , 西平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