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宗祠位于东乡县黎圩镇(原虎形山乡)上池村 。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期,因兵灾战乱之故,几建几毁,明朝后期第四次重建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王氏宗祠”:为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 。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 。宗祠左原为花园,内有水井,名曰“荆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称赞的金沙花,现改为路 。宗祠后是后龙山,兔峰和东岭为背景 。宗祠面宽18.7米,进深40.5米,高8.3米 。四周墙为“斗砖”砌成 。墙高过脊梁,形成方块状,无窗户 。大门的门框,门梁皆由经过精心雕刻的石术、石板组成,极为美观 。前面三个大门,正中门梁上方的石板阴刻四个大字“王氏宗祠”,笔力遒劲 。大门左右两边分别阴刻隶体“木本”、“水源” 。“木本”、“水源”是从王安石对上池风光的赞语提炼而出 。当年王安石返故里,曾陪同金溪好友周彦弼浏览上池 。王欣赞上池风光“有山焉,遂屋以安居;有坪焉,遂田以粮食;有陂焉,遂堤为旱潦备与” 。
在兴建王氏宗祠时,其后裔学子乃从荆公对上池风光的赞语中提炼出“木本”、“水源”,分别刻于祠堂正门两边门上方 。“木本”、“水源”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徙居上池村后,到王安石这辈已繁衍三世(祖父、叔父、兄弟),其后裔布满上池周围王姓村庄,犹如一棵千年大树,从根部萌发出千枝万杈,又宛若一条从远古流来的河,步其河可溯其源 。大门上画有门神图案 。
宗祠建筑面积757平方米 。分上、中、下三进 。中间上、下两天井,各级地面高出0.6米,寓意“步步登高”,子孙一代比一代强 。下进天井左右设有吊楼、厢房、走廊,吊楼有楼板,为观灯用;厢房、走廊由石板砌成 。甚是大气美观 。中进两侧设有耳门,东西相通 。上进西侧有耳门进入厨房,在瓦楞木料上,普遍钉有一层木板,上面盖瓦,木料均油漆 。柱子下端均为黑色油漆,屋内均为朱红色,整个建筑所用木料都较为粗大,尤以中堂术子、桁、梁木为甚,其直径达0.65米 。柱下石磉二层,上层为雕有花纹的圆鼓形,下为正方形,每个高0.9米,雕有莲花瓣形花纹 。下设正方形石座,石座高10厘米,八面均雕莲花瓣纹图案 。
近年,省市县对王氏宗祠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修葺一新的王氏宗祠现亦为“王安石故里陈列室” 。上进正中神龛为始迁上池一世祖安石的曾祖父王明,左为安石祖父王用之,右为安石父亲王益,他们均为谱中的影印画像和生平简介 。中进正是王安石画像(复制件),两旁是安石原谱及其生平“新法”内容,正中梁上挂舒同题“荆国世家”横匾等 。下进是安石在各个时期返回故里时,留下的诗作和地方文选的重要记载 。
上池村是十一世纪北宋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故里(明武宗正德七年该地属临川县管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朝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推行变法而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知江宁府,擢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府,病逝于江宁钟山 。
王安石祖籍临川盐阜岭(现抚州市邓家巷) 。曾祖父王明在其父王延辑死后由临川盐阜岭迁至东乡瑶田,取村名“上池”,成为上池的一世祖 。安石虽不在此处出生,但少年和青年时期曾在上池留下了《骊塘渔乐》、《龙安送别》、《泷溪晚烟》、《东岭茶饴》等许多诗篇 。宋嘉祐六年(1061),中年的王安石丁内艰归,肇居上池村 。筑别墅、傍山以屋居、辟田以粒食,开陂以备旱,触景生情以为诗,后命幼弟王安上世居之 。到王安石儿、侄辈时,王家人认为天上最好的地方是瑶池,而地上就是瑶田,于是将“上池”改名为“瑶田” 。为了不忘其祖之故,称为“上池瑶田”,一直沿用至今,子孙繁衍,已成村庄 。如今,上池村本里及村内与王安有关的遗迹就有十来处之多 。
上池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正统戊午(1438)年以来修建的 。现存有20余栋古代建筑和三处遗址 。
“世宦祠”:为典型的明代江南宗祠,极其雄伟,砖、木、石结构,用料精良,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 。宗祠坐北朝南,三厅三开间,面宽12.2米,进深30.4米,高6米 。前厅进深7.65米,中厅进深12.3米,后厅进深6.9米,呈后高前低势,中设两天井,封火山墙 。占地面积366平方米 。祠堂前三大门按古礼置三门六巨礅 。中大门上石匾阴刻“世宦祠”三楷书,两侧大门上匾阴刻“登科”和“及第”字样,笔锋舒展,笔力遒劲,是难得一见的古代书法 。
世宦祠中有历代留传下来的对联数副:正堂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自古英豪软卓识;祖德可以师,学问可以传,至今乡里仰遗风” 。正中大门有“政治抗三代之隆,差让伊尹皐旦(注:伊尹皐旦,指夏禹助手皐陶,商汤助手伊尹,周武王助手周公旦);文章驾百家而上,殊超韩柳欧苏(注:韩柳欧苏泛指唐宋八大家)” 。横联:“俎祀光华” 。旧时,祠堂四壁挂了很多题赞上池村王氏先辈丰功伟业的名人字画、木匾等 。至今“世宦祠”还流传有多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 。世宦祠的夹墙内曾藏有王安石画像临摹本,每年正月初一在祠堂内挂出,供村民祭拜 。同时,还有历代名家的画亦同时挂出展览 。宋朝画家画的十八骏马图,一马一图,栩栩如生 。还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赠与王安石后裔的绿砚,长23厘米,宽14.55厘米,重8.25公斤,两侧刻有2条龙,侧有一条盘龙,上方正中刻有“御赐之宝”四字,十分珍贵 。砚底有米芾自刻铭文,如今此砚和夹墙里取出的一些画像均藏于东乡县博物馆内 。
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 。这种仪式直到解放后才停止 。
“西引寺”:在上池村西约二公里处白云峰山下 。为王安石夫人陈氏奉祀之寺 。有奉田一庄(五十亩为一庄)后人谐音称为“西梅寺”,寺现已塌毁,墙脚依稀可见,残砖断瓦有存 。此山、寺皆属上池村,解放后划归离上池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墩头村 。“西引寺”在上池村旧基图上有绘址 。
“龙安殿”:在上池村西南约二公里处,殿建在龙安岗上,龙安岗与青山(山名)连成一线,旧为上池村属地,解放后划归离上池村西南约二公里处的新庄村 。王安石作有“送和甫龙安暮归”诗:“隐西南月一钓,春风落晚澹如秋,房栊半掩无人语,鼓角声中始欲愁 。”
龙安殿倒塌后,村民将殿里原先的砖瓦、木料及“龙安殿”石匾额搬回上池村内西林社公殿旁重建,也叫“龙安殿” 。为了有所区别,上池村民称龙安岗上的龙安殿为“老龙安庙” 。后重建在上池村的龙安殿在“文革”被毁,现存遗址 。在上池村旧基图上对原龙安殿和后建龙安殿都有绘址 。
“荆公桥”、“荆公陂”:在上池村西约半公里田坂间 。据传始建于宋,为纪念王荆公,故名 。原桥毁,里阳村1931年重修《王氏宗谱》中有明故王辑撰《重建荆公桥记》 。东西向,横跨泷溪巷 。桥为二墩三孔,花岗石构造 。属常见简易桥梁 。长10米,宽0.95米 。原先桥头有“上池荆公桥”五字大石碑,高约三米有余,现不见踪迹,但还存有明朝正德年所刻“荆公桥记”刻石,惜文字漫灭难认 。荆公陂即桥下的水陂,现在村民称之为“细陂潭” 。荆公桥、荆公陂遗迹俱在 。在上池村旧基图中也都有绘址 。
“西林梅园”:在上池村内西边 。王安石和其次子曾在此赏梅,有《西林梅玉》诗存:“杜家园内好花时,上有寒梅两三支,日暮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还 。”后来此园一直成为上池村西林社公殿,是上池村民时节时祭祀之所 。现西林社公殿在“文革”中被毁,然而其墙脚及大门旁边两块石墩尚在 。旁有重建的龙安殿,“文革”中亦被毁 。西林社公殿,在上池村旧基图中有绘址 。
“安上公祠”:为王安石幼弟王安上所建的祠堂 。王安石虽然卜居上池并曾筑别墅居住过,但终因国事,而故土之居不可得,唯命幼弟安上永居自己亲手开辟的上池村,是故上池王氏都是王安上的嫡孙 。上池王氏后人为祖考王安上建立了一高大祠堂,以示追思之情,也同时得以怀念开辟上池村的伯祖考王安石 。安上公祠座落在上池村中心,在上池村旧基图上看,祠堂高大巍峨,雄伟壮观 。安上公祠在“文革”中被毁,遗址尚存 。现犹存两旁大门的石匾额,一书“敦伦”,一书“饬纪” 。
“荆公别墅”:又名“十家书院” 。据上池村族谱记载,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在上池村后辟有一地,建了一栋常肇居别墅,后人称其为王安石别墅 。此别墅为两层三进、三厅,有房20多间,后改为“十家书院”由十家房管理修缮 。上池、源里两村均有子弟入学读书,历代以来,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别墅占地400多平方米,外围墙右开有大门,上书“别墅”二字,中间是口池塘,池塘正中的围墙上书“浴云池”三字,左有竹林,有大樟树三株,梅花树一株 。之后是内围墙,左、右开大门,分上、中、下三进;中厅对称开了两个四方天井,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上厅左楼开着园窗,对映百叶陂,晴天夜晚可看到月亮 。窗上方有木质匾一块,书“听月楼”三字 。恬静优美的环境是上池学子居住和读书的好地方 。王安石多次曾想长于此地沐浴云池,静听月亮中的神仙故事 。后有位私塾先生曾撰对联一副:“听月楼台伴我图书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鸟四时春” 。荆公别墅在土改时分给多户村民使用,因未修缮,目前,只留得断垣残壁 。
“荆国世第”门楼:在上池村内南边 。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7米,深3.2米,宽8.4米,门楼上石匾阳刻“荆国世第”四大楷字 。此门楼相传为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时所建,后历遭火劫,民国元年(1911)第五次重修,并立有烟火柴草禁牌刻石 。门楼对面有一方池塘,门楼与池塘间有一片空地,竖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众多中举、登进士第者的旗杆石 。现上池村内还散落有很多块旗杆石 。门楼及“荆国世第”石匾俱在,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
“总门里民宅”:位于上池村 。同治八年(1869)王来起建 。王来起讳文辉,字学庸,号已山,太学生 。曾在湖北老河口开办冶炼业 。总门里房屋四周绕以围墙,北端设一总门出入 。围墙内主体建筑为七栋,现存五栋和书屋、客厅住宅 。住宅面宽24.5米,进深25.5米,占地面积624平方米 。每栋均三厅堂,两天井,穿斗式梁架,中间有侧门相通 。东上三栋住宅总面宽35米,进深25米,占地面积875平方米 。坐东朝西 。东侧一栋客厅“自新斋”面宽10米,进深26米,占地面积260平方米 。三开门,内设四厅堂,三天井,均为砖木结构 。
“仙官桥”:在上池村西半公里处,始建于宋代 。东西向,跨泷溪港,二墩三孔石桥,桥长14米,宽1.2米 。当年王安石乘舆经过此桥返回故里,留有《泷溪晚烟》诗篇为纪 。桥旁原建有庙宇“仙宫殿”,毁于解放初 。上世纪60年代重建“仙宫亭” 。
“半山书院”遗址:“半山书院”始建于北宋时期,在村东明珠峰东南半山腰,原名为“云峰书院”,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去世,安石随父亲王益从韶州返故里居丧,曾在云峰书院就读三年 。因王安石号半山,后人则更名为“半山书院” 。王安石在书院就读时,曾吟七绝一首,题为《云峰早照》 。
“明珠古刹”遗址:在上池村东明珠峰顶,山顶平面50余亩,地势自北向南倾斜 。王安石小时经常在此玩耍,曾做诗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张撰《重建明珠记》载:南朝梁、陈时(502-587),平南将军周迪建庙于此,名曰“仙源观” 。元末农民起义军占据峰顶,元将王溥从安仁(今余江县)发兵围攻义军,义军败走,仙源观被元兵烧毁 。明代僧人王印心于万历年间在此重建庙宇,取名“明珠古刹”,四周建有院墙,院墙内面积约15亩 。庙宇坐北朝南,正殿三进,中间两个天井隔开 。中进走廊左右各设偏门,互通厨房和东侧偏殿、书院和花园等 。民国时期金溪绅士傅冲齐主持重修 。砖、石、木结构,毁于1950年,现有遗址 。
【江西抚州东乡王安石宗祠】 “瑶田”遗址:“瑶田”为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的宅居地,为当年王安石居所 。有竹林及池塘尚存 。后方有钓鱼台,王安石罢相后,经常在池塘边钓鱼思考,曾作有《兰塘隐钓》一诗 。如今瑶田遗址已成村民菜圃 。为怀念王安石,其侄子伯祥将这块天然全石命名为“荆公钓鱼台”,在王安石家宅前建一门楼,在门楼上方竖一石匾,石匾阴刻“望重荆槐”表示永远怀念 。
- 江西抚州青蛙崇拜旧俗“抚州蛤蟆头”称谓的由来
- 江西乐安湖坪装故事
- 江西兴国石牌楼:杨氏节孝坊
- 江西流坑旌表节孝坊
- 中国第一古樟林:江西乐安牛田古樟林
- 江西永修吴城镇望夫亭的悲情传说
- 江西流坑望夫楼的传说
- 正月初九江西流坑游河杨神风俗
- 江西流坑傩舞:一招一式见功夫
- 江西流坑千年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