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技艺——推灯,自明朝时,由生活在现今运河区梁官屯村的祁万能老木匠制作并发展起来后,历经几百年,一直在梁官屯村默默无闻地传承着 。如今,它已经作为一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项目,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
推灯技艺传承数百年
对运河区南陈屯乡梁官屯村的推灯表演队来说,每到农历新年、元宵节时,都会成为他们最忙碌的日子 。因为,每到这时,推灯,这项源自于民间,由梁官屯村所独有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便会在四里八乡快快乐乐地舞动起来 。
【沧州民俗:推灯】 推灯,顾名思义,就是推着灯表演 。正式演出时,一位装扮成老翁样子的男性表演者,推着三个能自动旋转的花灯表演 。并且,伴随着推灯,两边又有20余人的男女表演者,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古代人物如县官、衙役、侍女和普通百姓等,配合推灯的前行后退进行文艺演出 。推灯文艺,寓意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民安居乐业 。
据传,明末清初,梁官屯村有位能工巧匠叫祁万能,他精通木工,为了纪念一位县官,制作了一个木制的推车,车上放置着三个由齿轮控制、纸糊的蜡烛花灯,车一推动,花灯便在齿轮的带动下自由旋转 。他把这个小制作起名为推灯,并组织村民围绕推灯进行文艺表演,于是,推灯这项民间表演艺术由此诞生 。从推灯的表演人物和形式,很容易就能从中窥探出它所表达出来的吉祥和期盼美好生活的寓意 。
推灯一度传到宫廷,后来逐渐没落 。但推灯技艺,却一直在梁官屯村默默地传承着 。2012年,祁树良老人被正式确定为推灯技艺传承人 。祁树良1934年生人,今年79岁 。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先后当过通讯兵、司号兵、侦察兵,后转业到辽宁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因父母多病,他辞职回家务农至今 。回到家乡,祁树良特别热衷于村里的文艺演出 。
木质向铁质工艺的改良
就明清时期的制作技术来说,推灯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没有一定木工技术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推灯整体工艺是一个小车状木架,架上载有三个花灯,车架行进时,花灯也会随之转动 。制作推灯,关键是架子上那三个能自动旋转的花灯,这得花费一番功夫 。
早先,推灯的制作工艺都是木制,以木杆、木把和若干个木齿轮组成 。其中,10余个木齿轮,相互咬合,一边连接着车轮,一边连着能控制三个花灯分别转动的轴,到时,小车一推,三个花灯便随着车轮行进快速转动起来 。完成后的推灯木架一般高2.3米,宽1米多,制作一架大概要费时一个多月时间,做好后可以反复、长时间使用 。
为让推灯显得喜庆、好看,人们还用彩纸对推灯进行包裹、装饰,最上面还会写上“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寓意吉祥的文字 。三个椭圆形的花灯,也是用纸张和木杆(或竹杆)制作而成,外面还会让画师绘出各种彩色图案 。当时,推灯多是在夜间表演,所以花灯内还放置着燃烧的蜡烛 。表演时,快速旋转的花灯,将蜡烛的光亮四处散射,煞是好看,特别惹人注目 。
木制纸糊的推灯,好看是好看,但却有一个弱点,就是容易烧毁 。也正是看到了木制纸糊推灯有这个缺点,田景生和祁树良两位老艺人商量着改进推灯制作工艺 。首先是把木架子、齿轮都改成了铁制,其次是把纸全部换成了彩绸,最后是用小灯泡替换了灯内的蜡烛,并把电路设备巧妙地安装在车架内,外面还特意拉了几条霓虹灯线路,到夜间一打开,只见五颜六色、绚烂多姿,特别招人喜爱 。
“推灯经这么一改,不仅耐用,还比以前更加好看,大伙儿都叫好,表演起来也省心、省力多了 。”祁树良高兴地说 。
歌舞灯交相辉映的表演
每到年节,梁官屯人便会组织推灯表演 。表演一次推灯不容易,不仅演员要化妆,还要在表演中,根据不同环节,表演各式舞蹈,有的环节还会安排故事情节,当中,还有乐队进行伴奏,可谓是舞蹈、音乐、花灯交相辉映的一个表演项目 。
推灯的表演人员和表演形式,都围绕着花灯来展开 。在人员组成上,有男角8个、女角8个,人们扮成县官、相公、青蛇、白蛇等,还有蜡花(注:有两位,提着灯笼伴随在推灯左右)、推灯老翁、老妈妈和傻小子,总共25人 。“以前男角都由男子装扮,如今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现在都改成女扮了 。”经常组织推灯表演的村民陈焕兰说 。
古式推灯,组成人员大致与此类似,但有的叫法不同,比如现在的男角和女角,在古代都是卫护县官的衙役,而且还是三班,人数较多 。除此,演出时,还有进行狮、豹表演的人员 。“那时候足足有50多个人参与演出,老壮观了 。”祁树良说 。
古式表演形式已经失传,现在的表演形式,是在零碎的老人记忆基础上,再由我市群艺馆的赵卫东、曹小青、王静三位老师根据民间的舞蹈技巧,进行艺术加工后,重新编排后形成的 。
推灯表演大致分为六个环节,用时约1个小时 。第一节是跑大场,第二节是风柳,第三节变成四个菱形块,第四节观灯,第五节跑圈、列队、唱歌,第六节跑场收尾 。风柳指的是跑小场,舞蹈形式跟风吹柳叶轻轻摇动相类似 。比较有意思的是观灯环节,观灯顺序是这样的:蜡花第一,之后是青蛇白蛇、县官、相公,最后是老妈妈和傻小子娘儿俩观灯 。娘儿俩观灯时,情节很搞笑:傻小子被灯迷住,说啥也不走,还在地上打滚儿哭,这时老妈妈哄他说给他娶媳妇,傻小子才乐呵呵地走开 。
此外,他们还会准备很多行头、道具,像古式衣服、扇子、木板、彩绸、灯笼等 。“大家装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在空旷的广场上表演,那场面特别好看,到处都是叫好称赞声 。”陈焕兰说 。现在他们一般过年时在本村表演,要是邻村办庙会,有时候也会邀请他们过去 。“大家伙对表演也特别积极,尤其是农闲时候,大家凑一块儿跑跑,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农村生活,可有意思了 。”
推灯技艺亟待传承保护
推灯作为一项源于民间,又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演艺项目,目前,仅在我市运河区的梁官屯村传承和延续着 。“就全国来说,我们这儿是独一份 。”祁树良说 。
推灯自1985年被重新推出来后,经过改进和完善,如今,它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都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尤其是从木、纸结构到铁、稠材质的改进,具有很大意义 。它不仅使推灯更易于保存,而且,表演起来也更加灵巧、坚固,得到村内新老艺人们的赞同 。
但是,推灯的发展前景却不乐观,对此,自1985年起就参与推灯表演艺术的陈焕兰深有感触 。首先是制作成本高,组织人员、购买各种道具和行头、排练表演,这一整套准备工作做下来,没有两万元弄不好 。其次是维护成本也很高,每年大约需要五六千元 。
就传承人来说,现在他们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师徒传承关系,而是跟个人爱好有关 。有喜好推灯的,与老艺人搞好关系,赢得他们的信任后,再多参加活动,勤于学习,然后从实践中逐渐掌握推灯的制作和表演技巧 。若碰上不是很热心的老艺人,推灯技艺的传承就会面临困境,像1985年,若不是老艺人祁功力将推灯技艺奉献出来,这门表演艺术很可能会因无人传承而湮没下去 。如今,祁树良已是74岁的老艺人,在这方面,他也亟待培养后人,将技艺传承下去 。
“推灯技艺亟待保护和传承 。”祁树良老人说,“推灯市场前景不太乐观,传承关系又不固定……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导致靠推灯艺人们自我发展来发扬光大推灯艺术,会有很大难度 。”祁树良说 。所以,保护推灯技艺重要的是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 。对此,运河区有关部门也有了很大认识,并给予了高度重视 。2011年,他们特别拨付2万元,用于保护和发展推灯技艺 。2012年,推灯技艺正式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积极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