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徐闻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风情为人们增添了热闹和乐趣,使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情趣盎然,也使千年古邑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
自古以来,徐闻民俗风情浓郁,人文鼎盛,很多具有浓郁乡土滋味的、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遍布于当地的城乡镇圩,如徐闻婚俗、闹元宵、游神和“串令”、赶草鸡、拾脸习俗、过火山、功班藤牌舞、民间歌谣和谚语等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1、徐闻婚俗
徐闻民间婚俗古朴,源远流长 。这种婚俗习惯被称为粤西一奇 。在2006年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被列为粤西地区唯一推介的民俗风情项目 。
在婚俗上,一般要经“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徽、清期、迎亲) 。在姻缘结合形式上,分明媒正娶、指腹为婚、相互换亲、自卖本身、童养媳和抢婚等,亦有个别典妻、卖婚、押妻现象 。婚嫁习俗程序:押命(订婚)、问嘴、哭嫁、过礼(一般在结婚前的十月内进行)、“冠头”、上轿、嘱轿、打扇头、拜祖宗、闹洞房(戏新娘)、三日回娘家 。
建国后,我国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和买卖婚姻,规定自由恋爱婚姻自愿 。50年代,婚礼从简,新娘由村中一群姐妹步行伴送到新郎家,新郎家不摆酒席,客人仅吃点糖果、饼干或便饭淡菜 。60至70年代,时兴自行车迎送,即男方邀请亲朋好友骑自行车去迎接新娘 。80年代后,女方要彩礼,双方摆酒席成风,有些还租借小汽车迎亲 。也有不少青年新婚新办,即请有威望的长辈主持,在公共场所举行集体婚礼,或者旅游结婚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2、徐闻闹元宵
徐闻人闹元宵闹得早,正月十三就开始上灯开灯,境坊上的狮龙队、八音班忙着上街上墟摘青、采青 。这时,彩车、床色也跟着游春 。
徐闻的“床色”扮演的都是优秀的传统人物,同时也扮演些现代题材的人物,床色的设计十分讲究,花样百出 。境坊上的群众让自家的孩子装扮床色,求个福祉平安 。
元宵的高潮在十五那天夜,一清早,县城和邻村庄的狮龙队,八音班,床色闹哄哄地拥向广场 。九时许,广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各鸣,各境排队出行穿梭绕游于县城的大街小巷 。队伍游完了大街大巷,都经自西门的公坡,古时,人们称之为“上公坡”,与海南的“上军坡”相仿 。那时节,一班人早就在公坡上搭台张伞,坐等观摩,各路人马到齐后,有舞狮舞龙的,有武功竟技的,各震雄风,与其说是闹元宵,不如说是一阅兵式 。夜阑乘烛时,人们开始游灯、放焰火,徐闻的灯饰很多,有莲花灯、走马灯、宫灯,还有鲤鱼灯、鳌鱼灯,鲤鱼灯意味着鲤鱼跃龙门,鳌鱼灯是独占鳌头,都是表达人们对教育科考,培养人才的美好愿望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3、游神和“串令”
每当年节游神时,按例村村的神“僮”要“串令” 。“串令”俗亦称“穿令”,其镜头比较吓人:即在招神附体的震天锣鼓声中,由若醉若狂的神“僮”手抓银做或铜制的红毛绳般粗细的硬线条,狠狠扎进自己的腮颊中,让其穿腮而过;有的两边腮齐扎,且一边不止扎一支 。更有甚者,有的“僮”还在自家耳朵上、舌上扎上银、铜线 。腮上的银线竖直如钉如刺猾身上的毛刺,穿耳而过的往往被“僮”扭弯环绕双耳 。游神时,“僮”爱跃、攀于神轿顶上,盘腿而坐 。众人一声喝喊,抬轿而起,八音齐奏中神轿顺大道在村中巡游 。轿顶的“僮”常会扭动身躯,晃头舞手做出某些怪异动作 。
据传解放前游神时,故乡一带村庄的游神队为凑热闹和壮声威,往往集于圩镇上举行巡游,因谁都想争走在前头,游神队之间有时会发生纠纷、争斗 。除了狮子班的人会动手较技外,两队的“僮”也往往会动手斗胜 。双方或在轿顶对打,或下轿相斗,脚来拳往,胜者先走,演绎出一个个颇为传奇的镜头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4、赶草鸡
赶草鸡是新寮岛渔民古时候一种简朴的赶海(渔业生产)习俗,相传源于明代,分布在新寮岛的大村、六湾、明塘、烟楼,他们的祖先都来自福建莆田 。
草鸡即是用麻绳连成一条近200米长的绳索,每隔1米2米的距离用干稻草捻成草结扎在当中,草尾扎得像鸡尾,他们把这稻草结称作草鸡 。赶草鸡一般要20人左右,都是男性,老幼皆宜 。赶草鸡的领头称为“草鸡头”,“草鸡头”剽悍、习水性,赶草鸡的收尾人称“草鸡尾”,其他的称为“草鸡仔” 。
赶草鸡选择在最寒冷的冬天邻近的小海汊 。由草鸡头赤着上身,用足部缠着200米长的草绳,泅水穿过港湾,一边游一边放绳,草鸡尾也用足缠住草绳的一端,草鸡头脚部扯一扯,草鸡尾也相应地拉一拉,这样做主要是把浅海的馏鱼(龙过鱼、虫鱼、白牙子)赶到浅海去 。被赶的鱼都被草鸡赶到草鸡头和草鸡尾两端,这时,岸上的草鸡仔就背着鱼篓和提着一种当地人叫做“担”(用箭竹子制作,像一只罩,高50cm,底半径40cm,上半径20cm,有口,这种担很坚固,可座人和站人)来罩鱼,分鱼时,草鸡仔罩到的鱼必须每人分3份给草鸡头,草鸡尾自食其果 。分完鱼,这时草鸡头已冻得不可开交,大家都赶紧把他抬到篝火旁 。这样的活动,一般持续十多天,而且都是合流水、涨潮的时候 。
赶草鸡是一种非常古朴原始的渔业活动,这项活动中有许多很原生态的舞蹈动作,而且充满谐趣,是提炼民俗民间舞蹈很好的素材,有关部门还据此创作了别具特色的民间民俗舞蹈 。
5、漫话绞脸毛
“绞脸毛”(亦称拾脸)是一种在民间已流传上千年的古老的美容术 。美容时,“美容师”将蛋粉往被拾脸者脸上涂匀,嘴咬线头,两手把两条交叉纱线来回不停地把脸上的毛绞下来 。
古时候,这是一种普遍而体面的美容方式,也是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必做的一种习俗 。据说,绞脸毛很有讲究,一是姑娘出嫁前两三天就要做脸毛,这叫做新娘“开脸”,未嫁的年青姑娘是不能绞脸毛的 。给人绞脸毛的都是嫁人生儿育女的女人,且这人家庭和气、衣食丰足,人丁兴旺,意在经她绞过脸的过门姑娘添丁发财、家庭和美 。二是婆家的妇女绞脸,媳妇回娘家的前一天,就要绞脸,脸越干净婆家越风光富有 。三是串门做客和过年妇女也要做脸,表示女人爱美整洁,去旧迎新,生活好过 。
原生态的“绞脸毛”美容术已成为徐闻民间一种习俗,为了继承和发扬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文化部门便把来自民间的“绞脸毛”提炼、创作成民俗舞蹈《拾脸》,深受好评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6、过火山
在徐闻民俗文化艺术中,“过火山”作为原生态民俗得到挖掘演示,令人感到文化艺术的博大神奇 。
每逢大年正月十五日晚,白沙埠附近村民、观光游客都聚集在白沙村雷皇庙前空地上“过火山”,祈求平安富贵 。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过火山”已成为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项目 。每年举行“过火山”仪式的活动顺序是:首先是“请师” 。其次是“师傅”全天要祭拜祖先,诵经作法祈福;三是要准备柴火,当夜十二时正开始起火燃烧,木柴的柴质全部燃尽成火红的炭需要2个小时;四是把成堆的红色火炭拉开铺平,形成一个约2米多宽、4米多长的“火山堆”;五是仪式开始后,“师傅”先口含烧红的铁犁头,赤脚踩在这堆2米多宽、4米多长燃着红红炭火的“火山”上口诵经文进行表演;六是在“师傅”的引领下,人人都可“过火山”,即赤脚光足地从火红的炭火上走过,却安然无事,一边走一边跟随法师(即师傅)用经文大声吆喝,一开始是几个人一组,而后人们都想试一试,法师再引领上“火山” 。越走越多,反反复复,直至炭火完全熄灭为止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此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让人惊叹不已!在我国,“过火山”和“上刀山”都是非常古老的祭祀礼仪和习俗 。据了解,白沙村人“过火山”闹元宵的历史悠久,始于150年前 。人们沐浴在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里,“过火山”为的是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
7、功班藤牌舞
功班藤牌舞属明代健舞,古代流行于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现仍流传于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 。
功班藤牌舞集武术、舞蹈、音乐、杂技、美术、文史于一体,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 。其步法采用了武术的马步、弓步、卧步、跳步,其阵法采用了长龙阵(一字阵)、十字阵、八卦阵,两军对垒破阵,双人对舞击刺,变化多端,动作粗犷、强烈,气势磅礴、排山倒海 。鼓点属军阵鼓点,锣鼓琐钠为“舞十番”音乐,激越动人,鼓点节拍激扬,舞蹈动作准确、干练、娴熟,协调一致,曾有古人留诗赞云:“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 。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岩前花木舞春风,银河影浸月光寒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8、徐闻民间民谣、谚语
徐闻县民谣、谚语蕴藏丰富,流传甚久,分布很广,且优美动听,脍炙人口 。内容多为歌颂人间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憎恶反抗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民谣、民谚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有口皆碑,不绝于耳,不愧为乡土文学的瑰宝 。其中一小部分的民间歌谣如:放牛歌—— 水牛仔,角犄犄,牵去田头田尾饲 。过路人问几钱买,唱歌博个不用钱 。鸡角哥—— 鸡角仔,鸡角哥飞去菜园吃菜秧,飞去深山吃竹籽,飞去海南吃槟榔 。认同年——月光光,月圆圆,三娘织布在庭边,脚踏圆规响噫呃,手合槟榔认同年 。人认同年多例例,亻赤认同年隔条溪,人认同年送花帕,亻赤认同年送花鞋 。花鞋不如花帕新 。新新礼银和礼巾,新茶托托茶礼,新新礼盘托礼银 。
民间谚语如:三月北风头,四月北风尾,五月北风晒似火 。鸡晒翅,出大日,鸡晒腿,下大水。水浸中秋月,云遮元宵灯 。有千年邻居,无百年亲戚 。生子不教训,父吃土,母吃粪 。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 。老实吃不了,山尧岖(不老实)使加钱 。草无心不发,人无良心无久长 。
自古以来,徐闻民俗风情浓郁,人文鼎盛,很多具有浓郁乡土滋味的、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遍布于当地的城乡镇圩,徐闻县传统民俗活动却魅力依然,共畅享千年的民俗文化盛宴 。
徐闻民间生活习俗
徐闻县人的饮食多以大米为主,杂以薯类,一日三餐 。80年代前由于粮食稀缺,农民一般三餐不足,有客人来访或节日才吃一餐干饭 。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粮食逐年增产,因此大多数农民一日三餐都吃白米饭 。市民一般早上吃点心、面条,午、晚吃干饭,菜肴多样 。
部分农民家庭,腌有萝卜、蒜、鱼、虾蟹等并作米糟存于家中,以备缺菜时用 。客人登门,一般作饭款待,以示敬重 。婚嫁喜庆,宴请亲朋 。旧时,每席分前八大盘,后八大盘 。前八大盘质量讲究,有“四山海”、“四猪牛”之分,还有若干大件,如全鸡、鸭、八宝饭等 。沿渔民大都喜欢饮酒,乡下农民一般不饮茶,农民以茶待客是近年出现的 。该县饮食中的传统糕点有:年糕、糯米团、树叶搭、粽子、包子、油条、煎堆、烧饼、蛋糕、白米果、九虾饼、汤圆、八宝饭等等 。农村过春节,家家户户做年糕、糯米团、树叶搭等,送亲访友都以此为礼品 。年糕等一般在除夕前做好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衣服
民国时期,本籍人衣着大多是上衣下裤,其颜色以蓝黑为主,富者多用绢、纱、绸、皮、缎为衣料;贫者多用棉麻 。样式:男性平服、短袄、内衬或长衫、外套,大都是对襟侧开 。春夏,农村男性多见穿棉麻背心加短裤;冬天,穿棉袄套长裤,有的加腰带;女性衣服多饰花边,城镇妇女穿短旗袍 。建国后,50至70年代男性时兴卡其布中山装,女性时兴卡其布列宁装 。80年代以后,时兴西装加领带,青年男女服装样款多种多样 。

根据原料加工的不同,帽可分为:呢帽、毛帽、布帽、塑料帽、竹帽、草帽种种 。帽的样式演变较多,特别是竹帽、草帽 。春夏,人们喜戴竹帽(斗笠)、塑料帽、草帽;秋冬,多戴布料鸭舌帽、八角帽、毛料菊花帽 。民国时期男性则多戴呢制毡帽;女性青壮年戴“头圈”,老年妇女缠头布 。建国后,冬天青年女性很少戴帽,多见颈项缠围巾 。

建国前,人们外出时,男性多见着尖口布鞋,女性着加系花布鞋,在家即穿木屐,农村挑夫多穿草鞋 。建国初,时兴轮胎鞋(别名“海陆空”)及布料“解放鞋”、“球鞋” 。1980年后,各式各样的鞋都有,夏秋群众普遍穿塑料凉鞋或革制凉鞋;冬春,多穿皮鞋和布鞋,木屐已绝迹 。
发型
清末仿满人习俗,男子从小蓄辫,女子从小裹脚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明令剪辫放脚 。城镇男子初为光头,继为平顶或圆顶,后流行西式发型(三七分路) 。少女多留辫子,出嫁时梳“盘香头”结髻,壮老年妇女多数结髻 。建国后,男子仍然流行西式发型,但女性普遍留齐发或蓄短辫,80年代后,男女青年盛行烫发 。女子有“波浪”、“流云”、“菊花”等发型;男子有“游泳”、“微波”、“西式”等发型 。
首饰
旧时妇女首饰有钗、簪、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等 。建国后,妇女戴首饰的比前减少,60—70年代几乎绝迹 。80年代后,妇女戴耳环、戒指、项链较普遍 。旧时男女戴手表较少,现很普遍 。

徐闻民间民俗风情

文章插图
居住
建国前,平民居住简陋,滨海村庄多见篱笆茅草房,内地多见泥糊墙或石墙茅草房,唯有一些富家才建瓦房 。除圩镇外,农村很少有楼房 。建国后,人民生活改善,从60年代起农村普遍建瓦房或石墙茅草房 。80年代后,集镇楼房日益增多,后农村楼房也不断出现 。
私人建房,一般请“阴阳”先生择“吉日” 。动工时,亲朋送“符桃” 。大宅建成,一般举行“进宅”酒会,以酬谢亲朋帮助与庆祝新居落成 。
娱乐
春节期间,群众喜欢表演武术、舞狮、舞龙等 。元宵节前后即喜欢搞赛灯 。平时,青年男女喜欢打秋千、抵杖、拔河、猜拳、打球等等 。建国后,扑克牌、康乐球、象棋、麻将牌、舞蹈等兴起,内容增加 。清明节前后,儿童喜欢放风筝 。风筝样式很多,上加葛藤薄膜,风吹发出“嗷、嗷”的声音,十分有趣 。
工余老少聚集,有猜谜、讲故事、谈家史等,农民劳动时,大多喜爱唱雷歌;城镇居民普遍爱看电影、电视、录像 。
礼节
县群众注重礼节 。早晚相见,一般招呼“吃饭没有”、“去哪里”、“早安”、“晚安”、“您好”等 。平时来客,主人一般请坐,敬烟、敬茶、待饭 。旧时,师生相见,学生先对老师敬鞠躬礼 。亲朋相会握手致意,对长辈无直呼其名,对老人、女人不戏言 。
婚俗
明清至民国,不仅绅耆富户喜欢纳妾,一般人家亦有,但多数人为一夫一妻,有少数人甚至无力娶妻 。民国时期,提倡自由恋爱、一夫一妻,但未能实行 。
建国前,囿于封建礼教,多为包办、买卖婚姻,男婚女嫁不能自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有固定的习俗程序 。在姻缘结合形式上,分明媒正娶、指腹为婚、相互换亲、自卖本身、童养媳和抢婚等,亦有个别典妻、卖妻、押妻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