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市曹村文化风情


浙江瑞安市曹村文化风情

文章插图
曹村镇地处瑞安西部的中心,是104国道线与56省道线的交汇点南侧,东接瑞安市区,西能文成、泰顺县,南联阳和福建福鼎县,是二战时期革命老区,北处飞云江泮 。距温州机场仅48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山,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捷,因而被称为“浙南县通衢” 。
曹村是一个典型的环山型村,周围有平阳、马屿、仙降等,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
中华进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温州瑞安曹村镇 。曹村距瑞安市区 18.7 公里,温州市区 64 公里,平阳县城 34 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 。后晋年间( 936-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 。经过 200 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就叫曹村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 ),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文风渐盛,一时人才辈出 。据《曹氏族谱》统计:“登进士甲科者 29 人,武进士者 6 人,特奏名进士者 21 人,太学进士者 38 人,武学进士者 6 人,乡贡进士者 9 人,胄贡进士者 35 人,漕贡进士者 16 人” 。
进士第一村
一个曹村出了这么多的进士,在我国文化史上实属罕见 。究其原因:
1、曹村地理条件优越,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曹村物产丰富,盛产稻米、豆麦、柑桔、杨梅、板粟、枇杷、竹木、青瓷花瓷古瓷碗,拥有酿酒、缫丝、印染、水碓、油车、豆制、素面等作坊,经济实力强大 。曹村位于粤浙交通要道,是瑞安主要商业集散地,工商发达,经济繁荣 。
2、温州自古文风鼎盛,书院林立 。南宋单是城内就有东山、浮沚、永嘉、城南、城北等书院,瑞安有仙岩书院,塘岙、梅谭书塾 。在曹村,曹绛创办风岗书塾,曹豳建起虎邱书院 。两大书院延请名师,教育族子,造就了大批国家有用的人才 。
3、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曹村子弟入京太学深造和应试 。南宋之前,我国封建王朝的国都大多建在北方,路途遥远,人们往西安、开封赶考,对南方人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进士很少 。据《温州市志》记载,在唐朝温州地区只有 8 个进士,北宋 25 人,到了南宋急增至 1346 人 。这说明都城的远近,对各地考取进士的人数能起一定的作用 。
4、曹村民风朴实,勤耕善读 。曹氏家族为了发展耕读文化,设立学田功名田产,用于延师兴学,奖励功名,资助学子上京赶考 。由于曹氏宗族大力提倡“读书荣身”,读书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家族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八百年灯会
曹村文风兴盛,文化娱乐亦多种多样 。滚龙、灯会便应运而生,且八百年流传至今,成为温州“申遗”的宝贵项目.
宋朝,曹氏先祖曹仁贵在温州任兵马司 。其孙曹逢时天资聪慧,好学长进,“堪与培养” 。为鼓励孙子“学而优则仕”,早得功名,曹仁贵多方寻访,在乐清找到一位经学名师,就送孙子到乐清私塾中拜这位名师,并在清净处为孙子租下房子 。曹逢时刻苦勤奋,常在名师私塾读到半夜三更才回住处 。私塾往返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见五指,如何行路?神奇的是,每当曹逢时一出塾门,就会有一老人提着灯笼照亮其回家的路途,避免了跌跌撞撞 。据说那灯“红如日,亮如电,轻如蝉翼” 。当曹逢时顺利回到宿处时,转身想作揖道谢,那老人和红灯却总是突然离去 。曹逢时惊讶不已 。
这实际是曹族先人编撰的一个美丽传说,目的除表示对先祖曹逢时的尊崇,还为激励子孙刻苦读书求上进 。因为“灯”与“登”同音,谐“登科及第”的意思 。曹氏又是从福建迁居过来,“灯”又与闽语“丁”同音,多扎灯意味着多添丁 。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所以,曹村灯会800年兴盛不衰 。
老人们说,灯会期间,家家户户彩灯高挂,一片欢声笑语 。而能人高手制作的600多盏鸟兽、诗、谜、故事、楼阁、人物彩灯大游行,吸引了十几万人来镇观灯 。曹村从此打亮了民俗展示、文化、旅游的金名片,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
还有说法,早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演变为一项重要活动 。而据曹村村民介绍,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民间闹花灯会,在曹村,是从南宋绍熙年间曹叔远中进士挂福星灯以来延续至今的,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元宵这晚,邻近各村镇居民会聚集在这里,大闹花灯,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曹村的大街小巷将会是一派锣鼓喧天、水泄不通的景象 。
宗教文化
圣井山地处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境内,海拔749米,圣井山为浙江南部宗教圣地,主要有石殿、宝昌寺、通济寺、景福寺、老虎山、老鹰山、老虎洞、桥司洞景点 。
【浙江瑞安市曹村文化风情】 其中,圣井山石殿为浙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现存的为明代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所建 。石殿内有一井,深不盈尺,水清甘甜,终年不盈不涸,人们称之为“圣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