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风情


宜州风情

文章插图
宜州市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西北部,辖9镇7乡,人口68万,面积3869平方公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 。宜州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 。南距首府南宁320公里,东距工业重镇柳州76公里,宜柳高速公路、金宜高速公路、河都高速公路、黔桂铁路和323国道穿境而过,交通运输通畅便捷 。
宜州山川秀美 景色怡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宜州塑造得“峰峦峥嵘奇特,江流碧绿如画” 。下枧河山青水秀风情万种;龙江河群峰叠翠碧水似玉;祥贝湾茂林修竹风光旖旎;古龙漂惊险曲折动人心魄;六坡水库碧波荡漾草色连云;霞客游线攀岩探险天下一绝;更有会仙山、多灵山,山山独特神奇悠远;西竺寺、紫云寺,寺寺幽深静谧悠远;白龙洞、珍珠洞,洞洞称奇异彩纷呈 。走进宜州,这里美不胜收的奇山秀水绝对让你置身于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的绝佳意境 。
宜州风情浓郁山歌悠扬宜州居住着壮、瑶、苗、水、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 。千百年来,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一直演绎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刘三姐山歌千年延绵不绝,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八月十五山歌会,每一处都让身处歌的海洋 。彩调剧《刘三姐》、《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多次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赛龙舟、壮族婚俗趣味盎然,狮子上刀山、踩火盆、过火海、抢火球等民间绝技令人赏心悦目,传统民间小吃琳琅满目样样挑战你的舌尖味蕾 。走进宜州,这里原生态的民族风俗、神奇的三姐传说、动听的三姐歌谣,绝对让你沉醉痴迷留恋忘返 。
关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 。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 。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 。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 。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 。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 。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 。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 。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 。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 。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石成仙 。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 。
宜州物华天宝 资源丰富
宜州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是一片生态优美的净土、投资兴业的热土、宜居旅游的乐土 。宜州境内有煤、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已利用水能达21.6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54.9% 。是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糖料蔗基地,全市桑园、甘蔗种植面积分别达33万亩和28万亩 。宜州工业基础良好,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综合产值突破56亿元 。宜州是老三线工业基地,拥有广西省级工业园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62家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7.04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10.67亿元,年平均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50.8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2.99亿元,年平均增长4.4%;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6.01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59亿元,年平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的25.2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4.83亿元,年平均增长1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47.2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4.83亿元,年平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6602元上升到2015年的24114元,年平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941元上升到2015年的8172元,年平均增长10.6% 。
宜州对外文化交流愈加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宜州市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文化交流 。特色文化“走出去”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呈现出上下联动、渠道多样、交流活跃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宜州市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通过展览、民族歌舞演出、民族民间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借助文化旅游节这个平台,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了宜州的特色文化资源 。宜州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歌舞彩调剧《刘三姐》分别到湖北、上海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充分展示宜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各界人士对歌仙故里、宜人之州神奇魅力的了解,促进刘三姐传统优秀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世人更加了解歌乡宜州、歌海源头的美誉 。
宜州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宜州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状元冯京故里 。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 。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 。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 。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 。冯京及第后,先是被任命为监丞 。黄佑三年(1051年),冯京被派任荆南府任通判,黄佑四、五年间(1052-1053年)冯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贤院、登闻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中高级官员,后来冯京外调知扬州、转调知庐州,后调江宁府等地,冯京回朝后,先后任翰林学士、纠察在京刑狱和昭文馆的主官 。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命冯京继任翰林学士知制造,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京为陕西安抚使,治平三年,冯京奉调回朝充群牧使兼昭文馆的主官 。熙宁七年冯京回朝后,先后被任命为给事中、正议大夫等职位,元丰四年(1081年),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出知河阳府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冯京被授青光禄大夫,次年被任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 。元佑五年,被授检校司空,改任彰德军节度使,此后,冯京改知陈州、改授宣徽使等 。元佑九年,冯京病逝 。
冯京为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大臣,在政事、武功等方面均多业绩,冯京一生多次外调内迁,饱经宦海风浪,其身不倒,确有过人之处,著作有奏议十三卷、《潜山文集》一部,其诗词、书法散见其他书籍,原著多已散失 。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 。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 。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寓居宜州 。黄庭坚(1045-1121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隐居又号白祖六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北京囯子监教授,元丰中知吉州太和县,移监德州德平镇 。元祐初召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绍圣初,奸臣当道,以《神宗实录》多诬,责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戌州,徽宗即位,放还,不久又被诬“幸灾谤国”罪,除名编管宜州 。诗学杜甫,出苏轼之门,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论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 。书檀行、草,为宋“四家”之— 。历史上记载黄庭坚崇宁四年(即1105年)病逝于宜州小南楼,其实,在好友州守俞若著、州人蒋讳的设计下,谎称黄庭坚病逝,敛迹销声,冒着欺君之罪将他隐姓埋名,以“白祖六郎”之名隐居于广东省连州夏湟村 。十六年后,宣和三(1121年)殁葬于湟水梓橦溷(hun),享年七十六岁 。
宜州地处岭南西北一隅,旧时属南蛮之地,宜州人与文化中人没有什么缘份,黄庭坚的到来,成了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好客的宜州人不顾他是朝廷罪犯,经常来求字画、求医、求药,并且常送来牂(zang)牁(ke)酒、粟米、蜂蜜、竹笋、木炭,时常喝在一起、玩在一起 。从此,宜州便与这位文化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块偏僻的土地得到了山谷先生的滋润 。真是:前人不幸后人幸,山谷不幸宜州幸 。
山谷的宜州之行,宜州人永远不会忘记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黄庭坚曾居住过的小南楼上造亭作祠,亭内供奉他的木刻像,还把他的手书刻入石碑,陈列在亭中 。南宋景炎二年(1177年),宜州太守韩璧上任时,他首先视察了小南楼,认为规模不够宏大,不宜祭祀,就在城外建起了山谷祠,1208年,黄庭坚的同乡张自明任宜州教授摄州亊时,又在黄庭坚曾居住过的黎氏家址上建起“龙溪书院” 。书院前面是山谷祠,祠后是龙溪书堂,再就是藏书阁,再往后就是山谷先生衣冠墓,另外还有清风阁、宝华亭、广塘(墨池),总占地四十余亩 。这样的书院完全具备了祭祀、讲学、藏书多功能为一体的作用,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用以激励后人奋发读书 。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后,人们一度放弃了对文物、文化的保护 。1978年5月,广西轴承厂扩建职工宿舍时,将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山谷祠拆掉 。1986年宜州市在会仙山南麓建起了山谷祠和衣冠2005年宜州市政府根据山谷祠残破程度,又出资重新建造,面貌焕然一新,让人们永久凭吊这位文化巨匠 。
宜州有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部将唱和诗碑刻、清嘉庆皇帝赐146岁长寿老人--蓝祥“庆吉颐重”牌匾和御诗碑、明惠帝朱允炆和“游圣”徐霞客云游宜州遗迹等诸多名胜古迹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 。德胜、怀远千年古镇,饱经沧桑浸润历史,每一处都让你感受名人故里浓郁的文化气息 。
【宜州风情】 关于宜州长寿老人蓝祥的文字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一月初十日,广西巡抚钱楷给嘉庆皇帝写了个奏折:“兹据宜山县知县周冕禀报:该县永定土司境内寿民蓝祥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届今嘉庆十五年一百四十二岁 。现存曾孙二人、元孙一人侍养 。因该村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迹罕到,以致曩时失于查报 。今闻见确切,理合取具族邻甘结赍报 。等情前来 。臣查该寿民蓝祥秉性淳良,持躬朴素 。沐四朝之雨露,草木增荣;轶三寿之年华,鲵鲐拨萃 。曾元绕膝,已皆白发苍颜;作息治家,不异康衢击壤 。古稀重届,春秋又阅两三番;花甲再周,岁月还余廿二载 。视绛年之书亥数倍旬,欣吉日之符庚祥开椿纪 。且也,精神矍铄,言动安闲 。虽步履稍倩鸠扶,而饮食无烦鲠视 。善称乡里,久孚月旦公评;家集寿康,饶有天伦至乐 。作山中之羡,嘉征特应于熙朝;领海内之耆英,盛事希闻于前史 。”
嘉庆皇帝看到广西巡抚钱楷的奏折非常高兴,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发出一道谕旨:“寿民蓝祥加恩赏给六品顶戴,并特颁御制诗章及匾额外,著礼部查照旧例加等拟赏具奏,以示惠锡敦宠至意 。”嘉庆十六年正月广西巡抚钱楷接到谕旨后,又给嘉庆皇帝写了一个奏片:“臣于正月十五日钦奉谕旨:赏给宜山县寿民蓝祥六品顶戴,并颁到御制诗章、御笔匾额 。臣当即发交藩司转发该地方官,传唤寿民传旨给赏,以仰副皇上锡福引年至意 。”
《清仁宗御制诗》嘉庆十六年记载:“广西巡抚钱楷奏报宜山县永定土司境内寿民蓝祥年一百四十三岁,喜成七言,用志人瑞 。‘星弧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 。百岁春秋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 。’年前腊月中,据广西巡抚钱楷奏报宜山县永定土司境内耆民蓝祥一百四十二岁,且称该寿民秉性淳良,持躬朴素,仰沐四朝雨露,扶携五代曾元 。言动安闲,精神矍铄,洵为熙朝人瑞,史册罕闻 。既锡以‘重颐吉庆’匾额,并成此什书以赐焉 。兹献岁发春,爰录于诗册人日之次,永志寿寓生平盛事 。‘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 。花甲再周衍无极,长生宝录丽琅函 。’”
关于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的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肆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 。几所著名学府搬迁到四川成立了西南联大,而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教学科研的佳绩,被国际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在高校西迁运动中堪称典范 。
浙大在颠沛流离之中,保持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沿途服务于当地社会,传播知识、开发民智、推动西部发展 。浙大的西迁,后来被彭真同志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既是现代大学开展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艰苦而壮丽的实践,更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献身科学、服务民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在高校西迁史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
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原宜山)办学一年四个月,并在此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并一直将宜州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 。1939年2月5日,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118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 。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 。6月,决定迁往贵州 。1940年春,浙大师生全部迁往贵州遵义和湄潭 。